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心育之探
【摘要】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渗透心育进行了不断的尝试。
本文将从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育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育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要做到这一点,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我们将心育的目标定位在积极创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培养出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德育品质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对于如何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近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
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 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从学校方面来看,中考、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导致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还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品德和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或轻生的道路,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2 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思想品德学科与心育关系密切。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
”明确地把心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它既包括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
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倾向性的培养离不开心育;一些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坚持道德规范要求、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心育专业师资的缺乏凸显了“渗透”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缺少专职心育工作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
实际上,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职或专业的心育工作者,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育,无疑应当让所有教师在心育中承担起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
否则,学校心育便无法落到实处。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育责无旁待。
初中思想品德科任教师是学生心育的导师。
3 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3.1 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
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
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
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因此,我在讲解母爱这一问题时,事先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源,如《娘探望狱中的孩子》这个事例,为了能探望狱中的儿子,将自己家里的唯一一头猪卖掉作为路费,就是为了能够看到久别儿子,通过将其中的蕴含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心育知识更好的融合,让他们更深理解母亲的爱的无私。
正如教材中所言: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七色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
3.2 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
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
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3.3 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离不开表扬和鼓励措施的实施,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
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
一次教学中,我让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向他说,“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很完美,只要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对他鼓励后,果然回答得很好,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从此在课堂上再也不是一个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鼓励,让她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用心聆听,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情感、感悟真理、知识升华。
一次讲解《两代人的对话》这个课题时,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在家里帮妈妈洗衣服的同学只占班级总人数的35%,帮妈妈做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5%,帮妈妈洗过脚的同学占总人数的3%。
于是我要求,这次周末作业就是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每人做一件。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按期完成了“作业”。
通过实践,就是想
让他们明白理解、体贴父母,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
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和心育自然融合的目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心育的应有功效。
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激发得以实现,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学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动,通过鼓励、表扬等措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目标的目的。
总之,作为初中思想品德科任教师,要善于动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以人为本。
努力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