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及教学计划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及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学习内容: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专题选取了四篇课文,《曹冲称象》中的主人公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们学习;《玲玲的画》是一篇结构简单,意蕴深刻的文章。

学生能在课文中感悟到生活就是这样,要乐观,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课文《一封信》和《妈妈睡了》,通过讲述与爸爸妈妈的故事,更能感受到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

教材分析:《曹冲称象》这篇课文,讲述了曹冲利用聪明才智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学习到曹冲的很多优秀品质。

本单元中其他课文所讲述的故事,都体现出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通过学习课文,更能增进与父母的感情。

学习目标:1.在语境中自主识字62个,规范书写2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分角色地朗读课文。

3.在学文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4.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受到启发。

学习重点:1.识字、写字。

2.朗读感悟课文。

学习难点:巩固识字、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前准备:老师: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微机学生;搜集身边的小故事。

学习时间:12课时本单元每课设置2课时,共12课时4.《曹冲称象》2课时5.《玲玲的画》2课时6.《一封信》2课时7.《妈妈睡了》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三》3课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 曹冲称象【教材分析】《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

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

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课标表述】1.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意思,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较为完整地讲述小故事,有表达的自信心。

【学习目标】1.认识“称、曹”等14个生字,区分“称”和“秤”的字形、字音和字意。

会写“船、然”等10个字,把“四点底”写规范、匀称。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能用“一边……一边……”说话.3.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4.通过称象办法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教师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评价方案】1.通过小组互相检查词语认读的方式,关注学生识字状况,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一题)2.通过同桌两人从部件紧凑、笔画占位、笔顺、写字姿势四方面进行相互检查,评价目标1;(见评价单第二题)3.通过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评价目标3。

(见评价单第三题)4. 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评价目标5。

(见评价单第四题)【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2.围绕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中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启发谈话: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

(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

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认读词语:(落实目标1)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课件出示词语(加拼音):区分“称”和“秤”的字形、字音、和字意。

柱子官员一根议论重量直线一杆砍树大秤停止称一称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个别同学读——“小老师”领读(2)课件出示词语(不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2.小老师领读、排火车、同桌互查字词,落实评价单,重点关注轻声读法。

3.对比“称”与“秤”两个字的音形意。

4.分析识记字形,讨论观察站位,教师引导范写,学生描红练习,集体评价修正,同位落实学习单评价。

(1)指导“然”的写法。

(四点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上下呈聚散状)(2)指导左右结构的“船”,注意舟字旁与舟字的不同。

三、整体感知:(落实目标2)1.教师引语:(课件出示名著资料)《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有魏国、蜀国、吴国三方,其中曹操就是魏国的国君,而他的小儿子就是我们课文中的曹冲。

那么“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要读书弄懂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你们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1)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的故事(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2. 教师引语: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画出的句子①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②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学生说出: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课件出示大象图片)③学生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④(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启发学生的思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 ),鼻子像(),尾巴像( )。

⑤(课件出示填好后的句子)齐读。

⑥小结:“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请你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课件出示):指明学生说句子。

飘落的叶子像()。

()像()。

3.教师引语:看到这么一头庞然大物,官员们都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课件出示:一边……一边……)谁还可以用“一边……一边……”试着也来说句话?四、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落实目标2)1.那么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

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1)官员们都有哪些称象的办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①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②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官员们造大秤称大象宰大象称大象曹操不满意2.教师引语:曹操对官员说的称象的办法不满意,怎么办呢?(从哪里看出曹操对这个方法不满意?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直摇头”表示不同意。

(做一下摇头动作)(学着摇了一下头)谁再做做看?生(不住地摇头)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

那曹操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吗?生:不可行。

这时曹操的儿子曹冲站了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1)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并用横线划出来。

(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2)互相讨论:曹冲称象分为几步完成?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①自由朗读。

(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再”“然后”变色)②按照“……再……然后……”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出示句子,划分曹冲称象的步骤。

③(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借助课件上的提示,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上过渡词说过程。

④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⑤引导学生比较说出三种方法哪种好?三种方法:造一杆大秤称象(官员说)宰大象割肉再称(官员说)把大象赶上船来称(曹冲说)⑥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落实目标3 4 5)1.总结升华。

(1)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2)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

那时,他才几岁?(课件出示):读一读,比一比。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①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件“才”变色)②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2.拓展延伸。

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你还能想出什么其他称象的更好的办法吗?(可以把石头换成牛、羊等会走的动物,或换成人)六、板书设计:曹冲称象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三种方法称象:1、造一杆大秤称象(官员说)2、宰大象割肉再称(官员说)3、把大象赶上船来称(曹冲说)曹冲说的第三种办法好:曹冲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4《曹冲称象》评价单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一、我会读柱子官员一根议论重量直线秤杆砍树停止曹冲称一称小组评价1.读字音准确☆2.读轻声正确☆二、我会写同桌评价1.部件紧凑☆2.占格准确☆3.“船”的笔顺正确☆4.“然”的四点底写法要均匀☆5.书写姿势正确☆三、用“一边……一边……”说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