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在影响。
校园是师生天天共处的场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建设一个充满温馨、书香四溢的校园,是我们身为人师梦寐以求的追求。
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呢?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本着“学生身心健康是第一追求,增长知识是第一任务,提高能力是第一需要,学会做人是第一目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农村小学不同于城市小学的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校舍比较简陋等诸多因素。
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标志,加强农村小学物质文化建设。
1、要整体规划好校园。
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布置要体现学校的人文特色,产生共鸣。
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1)洁净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
校园净化要做到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
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
2)绿化葱绿的树木,艳丽的花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使人精神焕发。
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2、运用好校园资源,发挥每一角落的作用。
“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寸土地传情”,在教室、走廊、过道等处张挂名人字画,书写名言警句,使其能发挥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布置文化视角,创设文化生态环境,使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充满着飞扬的理想与激情。
让学生在多彩多姿的文化板块中穿行,感受着书生意气,感受着中外文明,感受着生命与科技的伟岸,在幼小的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热土,成了园丁们潜心学问的净土。
弘扬正气,清除“垃圾”,与时代同步。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1 、弘扬校园传统文化。
1)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
一次集会一个主题,进行一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定期表彰奖励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
成立广播组,各班学生每周投稿,选优定期播音,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
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
学校图书室应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
学生每天能读板报、看标语、听广播,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室环境。
教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
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图书角、植物角,鼓励学生为班集体捐献图书与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墙角摆上几盆绿色植物可以给课室带了温馨的感觉;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3)开展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我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手工制作活动,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比奖励,将学生优秀作品收藏于学生作品展览室,定期开放供学生参观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2 、加强教风建设。
1)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
2)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
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亲其师,信其道”。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是师生共同的土壤,是师生焕发生命力的田园,教师要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3)教师的文化素养应体现在细节上,发散在空间中。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一份安静的职业,理性的思维,平和的举止。
一个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如何,我们除了观其仪表举止,还不妨去看看他的办公桌,教材、备课本、作业本是怎样摆放的,我们再去听听他上课,感受一下他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
看看他有什么样的文化个性,以怎样的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又是如何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3、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用劳动创造生活。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规范》,制订了《小学生礼仪教育细则》,狠抓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
”通过调查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大部分学生不是智力原因和教师因素,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着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4)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会生活,就不会工作”小学生可塑性强,各种习惯极易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以一贯之,自己动手,自理生活,学习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
开展争当“小主人”活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学习用品,爱护花卉草木,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学校,照顾好家庭,当好主人翁。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2 、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
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1、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发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
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2、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
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增加一点感情投资,优先一点学习指导,多给一点锻炼机会,放宽一点表扬奖励。
”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向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
3、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
农村广阔的田野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城市孩子无法亲身体会到的自然、环保等方面的知识。
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
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她可以辐射到周边社区。
古今历史证明,刀枪子弹可以消灭人,但难以消灭文化。
一个民族只要文化还存在,这个民族就不会灭亡。
比如以色列,二战的最大受害者,但因其文化未灭,所以民族仍存,且诞生出数位世界巨人。
建一所有文化氛围的好学校,无疑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有力的良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