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电以外,在VT1、VT2共同的输出端与负载电阻RL之
间串联一只大容量电容器C。在没有输入信号时,
调整基极电路的参数,使得电容C两端电压为VCC/2。 在输入信号的正半周时,VT1导通,电流自VCC经 VT1为电容C充电,经过负载电阻RL到地,在RL上产
生正半周的输出电压(电流方向如图中实线所指)。
在输入信号的负半周时, VT2导通,电容C
POm7.0573.6%
PV 9.58
(3)根据最大输出功率与最大管耗之间的关系, 可得到最大管耗为:
P T 1 m P T 2 m 0 .2 P O m 0 .2 7 .0 1 5 .41
(三)OTL甲乙类互补对称 电路
1.工作原理 2.典型电路分析
1.工作原理
图4-6所示电路与上述电路(图4-5)的不同之 处是,除了采用单电源(即将VT2集电极接地)供
真,如图4-4所示。
(2)基本甲乙类互补对称电路
为了减小和消除交越失真,通常在两基极间加二 极管(或电阻或二极管与电阻串联),给VT1和VT2两
管提供一定的稍大于UBE(th)的正向偏置,使两管有一适
当的静态电流,这样两管合成的特性就克服了输入特 性启始部分的非线性影响,从而消除了交越失真,这 就构成了甲乙类放大器。图4-5所示为基本甲乙类互补 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管饱和压降UCES=1V,ICEO=0,RL=16Ω,VCC=32V,
求:
(1)电路的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POm。
(2)电路的效率η。
(3)单管最大管耗PTm。
解 (1)求电路的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在考虑管 子的饱和压降时,电路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 度为:
U cem V 2 CC U CE S1 23 2115
复合管的构成原则及特点如下
(1)把两只三极管连成复合管,须保证每只 管子各极电流都能顺着各个管子的正常工作方 向流动,且复合管各极电流要满足等效三极管 的电流分配关系;
(2)复合管的管型和电极性质与第一个管子 相同;
(3)复合管电流放大倍数β≈β1β2。由于
复合管由达林顿提出,故许多文献中亦称它为 达林顿管。
第二节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一、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二、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一、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一)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分析计算
1.输出功率Po 2.直流电源供给的功率PV 3.效率η 4.管耗PT
5.功放管的选择
(一)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乙类放大电路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存在严 重的失真,使输入信号的半个波被削掉了。实 用中把两个乙类功放电路合并起来,一只放大 正半周信号,另一只放大负半周信号,则在负 载上将这两个输出波形合在一起,便得到一个 完整的放大波形,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消除 了失真,解决了效率和失真的矛盾,这就是乙 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其基本原理结构如图 4-2所示。
VT5 R7
图4-9 准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VCC
RL
uo
-VCC
表达式为
P o U o Io U o 2m Io 2m 1 2 U om Io m 1 2 U R o 2 Lm 1 2 Io 2m R L
当输入信号足够大,使
Uom=Ucem=VCC-UCES 和 Iom=Icm 时 , 可 获 得 最
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为
P om 1 2U ceIm cm 1 2U R c 2 Le m 1 2(V C C R U LC)E 2S
2.准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由复合管组成的准互补对称功放电路如图49所示,图中VT2、VT3复合管为NPN型,VT4、
VT5复合管为PNP型。R4、R5用于减小复合管的 穿透电流。R6、R7用来稳定VT3、VT5管的静态
工作点。
图4-9
R1
R2
VD1 VD2 ui
VT1 R3
VT2 R4
VT3 R6
VT4 R5
+VCC
iC1 VT1
T1 E
VT2 iC2
RL uo
C2
ui
C1 R1
R2
A R5
R3
I5
+VCC
VT1 VD1 E C
VD2
B
VT2
VT3
RL uo
R4 C3
图4-6 甲乙类OTL互补对称电路
图4-7 典型互补对称电路
(四)准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复合管 2.准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1.复合管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三极管的电极适当地直 接连接起来,作为一个管子使用,即称为复合管。 它有两种连接方式:一是两只同类型管子构成, 如图4-8a、b所示:二是由不同类型的两只管子 构成,如图4-8c、d所示。
图4-3
io O
Icm t
iC1 A
UCE2 uo
B UCES
Q VCC
O
Ucem
t
图4-3 图解法分析乙类互补对称电路
UCES
UCE1 2VCC
iC2
1.输出功率Po
设输入输出信号均为正弦波,Uo、Io分别 为输出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Uom、 Iom分别为输出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的幅值。根 据图4-3所示的io和uo波形,由定义可写出Po的
集电极电流最大幅度为:
IcmU RcLem1 16 50.94
所以,电路的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为:
P O m 1 2 Icm U cm 1 2 0 .9 4 1 5 7 .0
(2)求电路的效率。 电源提供的功率为:
P V 2Icm V 2 CC 20 .9 2 4 3 29.58
电路的效率为:
VCC/RL)。
二、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一)乙类互补对称电路存在交越失真 (二)基本甲乙类互补对称电路 (三)OTL甲乙类互补对称电路 (四)准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乙类互补对称电路存在 交越失真
乙类互补对称电路虽然失真小、效率高,但由于
功放管没有直流偏置,静态时IC=0,而晶体管的输入 特性存在死区电压UBE(th)(硅管约为0.5V,锗管约为0.2V)。当输入信号ui低于这个数值时,两管截止,负 载 RL 上 无 电 流 流 过 , 出 现 一 段 死 区 。 只 有 当 ui > |UBE(th)|以后,iB才有明显增长。这种现象称为交越失
通过VT2和RL放电,即已充电的电容C起着图4-5 中电源-VCC的作用,在RL上产生负半周的输出电
压(电流方向如图中虚线所示)。只要选择时间
常数RLC足够大,则电容C两端电压UC=VCC/2基
本不变,形成了与双电源供电相同的效果,只是
每管的供电电压变为VCC/2。
R1
VD1 VD2 ui
R2
图4-6、图4-7
PT1mPT2m1 2PTm0.2Pom
是在输入理想正弦波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实际上最 大管耗还要大些。4-7式表明,当输出功率约为(理想时) 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的0.4倍时,管耗为最大。
5.功放管的选择
由上分析可知,若想得到最大输出功率,功放管 的参数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每只功放管最大允许管耗PCM>0.2Pom; (2)每只管子c、e间反向击穿电压|U(BR)CEO| >2VCC; (3 )每只功放管最大允许集电极电流 ICM>Iom(或
图4-4、图4-5
iC1
io=iC1-iC2
UBE(th) uBE2
uBE1
O
O
UBE(th)
交越失真 ωt
iC2
ui
O
R1
VD1 VD2 ui
R2
+VCC
VT1 E
VT2 uo RL
ωt
-VCC
图4-4 乙类互补对称电路的交越失真
图4-5 基本甲乙类互补对称电路
例题4-1
例题4-1 在图4-5所示功率放大器中,设三极
图4-8
c
c
b VT1
ic b ib
b
NPN
VT2
e ie
e
a
c
VT1 VT2
e
c ic
b ib PNP e ie
b
c
c
c
c
ic
b
VT2 VT1
b ib e
NPN ie
b
VT1 VT2
b ib
ic PNP
e ie
e
e
c
d
图4-8 复合管 a,b. 同类型管构成的复合管 c,d. 不同类型管构成的复合管
号的幅度而变化。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输出 功率最大时,两管的总管耗为
P TP VP om 2V CC Icm 1 2Ic 2m R L
两管最大管耗PTm为
P Tm 2V CC 2 V R C L C1 2 2 V R C L C 2R L4 2P om 0 .4 P om
即每只管子的最大管耗为
图4-2
ui
+VCC1
iC1
Tt
O
VT1
iC2
ui
VT2
-VCC2
iC1
T/2 t
O
iC2 T/2 T t
O
RL uoio源自T tO图4-2 基本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二)分析计算
因为输出信号是两管共同作用的结果,流过 负载RL的电流io=iC1-iC2,iC1与iC2方向相反,输出 电压uo=ioRL。为了便于分析,将图4-2所示VT2 管的特性曲线倒置,与VT1管的特性曲线连在一 起,并令二者在Q 点,即uCE=VCC处重合,形成 VT1和VT2的所谓合成曲线,如图4-3所示。这时 负载线通过VCC点形成一条斜线,其斜率为-1/RL。 假设输入的正弦信号有足够大的幅度,能驱使 工作点沿负载线在截止点与临界饱和点之间移 动,则VT1、VT2管的工作状态及电流、电压波 形如图中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