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届高三地理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的相应位置。
3。
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5.考试范围:高考必修全部内容。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7日11时,8名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峰(28°N,87°E),开展各项测量工作。
2020年5月27日13时22分,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各项测量工作完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时()A. 富士山上晨光初露B. 安大略湖烈日当空C. 几内亚湾夕阳西下D. 莱茵河岸子夜繁星2. 与山麓相比,珠峰峰顶()A. 日出时刻较晚B. 自转线速度略大C. 日落时刻较早D. 自转角速度略小【答案】1. D 2. B【解析】【分析】【1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时为北京时间5月27日11时。
富士山位于东九区,此时为12时左右,不会晨光初露,A错误;安大略湖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致位于西五区,此时为22时左右,不会烈日当空,B错误;几内亚湾邻近本初子午线,此时应为3时左右,几内亚湾不会是夕阳西下,C错误;莱茵河岸大致位于东一区,此时为2时左右,有可能子夜繁星,D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地球是个球体,海拔越高,日出越早,珠峰峰顶海拔高,会比山麓早看到日出,晚看到日落,排除A、C;珠峰峰顶和山麓的自转角速度相同,但珠峰峰顶距地心较远,单位时间自转运动的弧线较长,因此自转线速度略大,B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点睛】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是地方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地点早。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相差经度×4分钟。
科学表明,受环境变化影响,L洋流(下图)可能“销声匿迹”,届时整个西欧地区的气候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形成L洋流的盛行风为()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4. L洋流可能“销声匿迹”的主要原因是()A. 全球气候变暖B. 海洋污染C. 海底火山喷发D. 飓风频繁5. 若L洋流“销声匿迹”,西欧气候将趋于()A. 暖湿B. 暖干C. 冷湿D. 冷干【答案】3. C 4. A 5. D【解析】【分析】【3题详解】根据图中海陆轮廓判断,L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形成北大西洋暖流的盛行风为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北半球中纬西的风向为西南风,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4题详解】L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冰大量融化,北冰洋南下冷水势力增强,对于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的阻碍作用增强,最终可能导致北大西洋暖流的“销声匿迹”,A符合题意;海洋污染、海底火山喷发均不可能改变北大西洋暖流的动力状况,从而不可能让北大西洋暖流“销声匿迹”,排除B、C;北大西洋暖流位于中纬度地区,不可能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成)频繁,也不可能让北大西洋暖流“销声匿迹”,排除D。
故选A。
【5题详解】L洋流(北大西洋暖吸流)对沿岸西欧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是形成西欧终年温和湿润气候的重要原因。
若北大西洋暖流“销声匿迹”,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消失,则西欧气候将趋于冷干,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点睛】全球变暖导致北极附近冰川融化,导致大量淡水融入北大西洋,淡水密度小于海水,很难沉入下部水底。
北大西洋暖流的补偿流减弱,进而导致洋流循环体系变慢,因此暖流势力减弱,暖流的减弱势将导致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冷。
北大西洋暖流是风海流,全球变暖使副极地与副热带地区的温度差变小,副高与副极地低气压间气压差减少,气压梯度力因此减小,西风势力变小,引起北大西洋暖流减弱。
卡卡杜国家公园(下图)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公园,每年在干湿两季的交替中接受着洗礼,更换着自己的“容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卡卡杜国家公园的湿季为()A. 3~5月B. 6~8月C. 9~11月D. 12~次年2月7. 干季游览卡卡杜国家公园时可能见到()A. 焦黑的树干B. 滚滚的麦浪C. 密集的矿车D. 广阔的沙漠【答案】6. D 7. A【解析】【分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卡卡杜国家公园位于10°~20°S之间,按照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及季节性移动规律判断,卡卡杜国家公园应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至此,当地盛行由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北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因此当地湿季应是南半球的夏季。
3~5月、6~8月、9~11月、12~次年2月分别是南半球的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7题详解】读图可知,卡卡杜国家公园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干季受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空气干燥,枯枝落叶容易自燃,从而形成焦黑的树干,A符合题意;卡卡国家公园禁止开垦,且当地不是澳大利亚的小麦种植区,见到滚滚的麦浪的可能性小,排除B;卡卡国家公园禁止开矿,见到密集的矿车的可能性小,排除C;题意表明,卡卡国家公园有明显干湿两季,应为热带草原景观,加上公园保护措施,因此见到广阔沙漠的可能性小,排除D。
故选A。
【点睛】热带草原气候一般分布在10~20°之间,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天文)受来自陆地的信风控制,降水较少,形成干季。
泥炭是来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
大九湖湿地(下图)平均海拔1730米,泥炭资源丰富,历史上当地农民对其进行了大量的采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大九湖湿地泥炭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 气候湿热,植被覆盖率高B. 河湖较多,植物残体分解慢C. 山地地形,植物种类丰富D. 土壤肥沃,植物生长速度快 9. 历史上当地农民采挖泥炭主要用作( )A. 沼气原料B. 牲畜饲料C. 作物肥料D. 建筑材料【答案】8. B 9. C【解析】【分析】【8题详解】 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嫌气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
读图可知,大九湖湿地河湖较多,大量植物残体被水淹没,与外界大气环境隔绝,分解速度较慢,长期积累形成丰富的泥炭资源,B 符合题意;气候湿热,有机质容易分解,不是泥炭丰富的原因,排除A ;山地地形对泥炭形成作用不大,不是泥炭丰富的原因,排除C ;泥炭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堆积而成,与土壤肥沃关系不大,排除D 。
故选B 。
【9题详解】泥炭是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泥炭”含丰富的氮、钾、磷、钙、锰等多样元素和有机质,肥力高,所以历史上当地农民大量采挖泥炭用作作物肥料,C 符合题意;历史上还不能使用沼气,排除A ;泥炭不能用作牲畜饲料,排除B ;泥炭富含有机质,不适宜用作建筑材料,排除D 。
故选C 。
【点睛】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形成于第四纪,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嫌气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
基本上“泥炭”含丰富的氮、钾、磷、钙、锰等多样元素,是纯天然的有机物质,它是一种无菌、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物质,可作多方用途。
跨省迁入人口缩减指迁入地的省际迁入人口规模减小,是在迁入“汇”(东部沿海)经济增速日落和迁出“源”(中西部)经济崛起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人口迁移现象。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2000~202X 年广东跨省迁入人口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2000~2010年,跨省迁人人口对广东省的影响是()A. 加快矿产资源开发B. 青壮年劳动力增多C.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D. 不断降低生活成本11. 2010~202X年,广东跨省迁入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农村基础设施渐完善B. 城市环境趋于恶化C. 迁出人员资金充足D.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答案】10. B 11. D【解析】【分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2000~2010年大量人口迁入广东省,为广东省增加了青壮年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跨省迁入人口很少在广东省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且广东省矿产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对当地加快矿产开发影响小,排除A;跨省迁入人口很少在广东省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小,排除C;跨省迁入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会使得生活成本升高,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读图可知,2010~202X年广东省跨省迁入人口年平均增量在许多省份呈负值,即跨省迁入人口大量减少,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广东省的地价和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当地就业机会减少,D符合题意;农村基础设施渐完善、城市环境趋于恶化、迁出人员资金充足,可能会对广东省跨省迁入人口变化有一定影响,但跨省迁入人口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因此这些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
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
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他的质量。
致力于通过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采实现“人的城镇化”。
下图示意珠三角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转变过程中各要素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甲因素最可能是()A. 政策B. 人口C. 科技D. 文化13.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其主要目的是()A.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B. 减轻热岛效应C. 控制土地粗放利用D. 扩大土地供给【答案】12. C 13. C【解析】【分析】【12题详解】读图可知,甲因素在珠江三角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转变过程中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力迅速上升。
图中显示,制度创新的影响力先降后升,因此甲因素不可能是政策,排除A;人口对传统城镇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影响力下降,排除B;科技进步利于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科技进步提供必需的技术保障,因此科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影响力迅速上升,C符合题意;文化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力相对较弱,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