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迎端午包粽子综合实践课(ppt)
迎端午包粽子综合实践课(ppt)
全国有着不同的粽子,端午节粽叶 飘香,粽子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感 情。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 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 豆沙为馅。 广东粽子个头不大,外形别致,除鲜 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 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 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 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 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江西粽子多以尖三角形,有腊肉、蜜枣、绿豆等风 味。 福建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 内外。 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种粽子。(拉美 缅甸 越南)
习俗
•悬挂菖蒲、艾草: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 门上悬挂菖蒲和艾蒿借以避邪。 •饮药酒、洗药澡:端午节时,人们饮用浸泡着雄黄 或菖蒲的药酒,用兰草煎熬出来的水汁洗澡,从而 祛病除疫。 •端午配饰:人们常以各式各样的小饰品作为驱邪避 害的象征。例如香囊。
•食五黄:在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 “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 黄鱼、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 •赛龙舟:这项为了纪念屈原而进行 的一项活动已经逐渐从民间习俗演 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 形成了有章法、有规范的体育文化, 并蔓延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 •吃粽子:粽子,又称 “角黍”、 “筒粽”。这个习俗来源于纪念屈 原,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 流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NO、1
需要准备的工作是: 糯米洗净,滤水,
不要滤干,水到米表面 就行,泡着,不用泡太 久,一般30分钟到一 个小时就行了。根据个 人口味将各种辅料备好。
NO、2 选两张大小接近的粽叶
把两片粽叶光滑面朝外, 掉叶柄。
NO、3
在靠近叶尾的1/3处 折叠成漏斗形状, 大拇 指压着粽叶的接头处
(不能有漏洞哟)。往漏斗
里装入少量米。
NO、4 依据自己口味
放进辅料。
NO、5 继续放米,米和漏
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粽 子很瘪,太多了包不住。 用大拇指把米压实。
NO、6
将上端叶子折 过来盖上,手向内折叠,使粽叶把 米全部裹住,要包的 密不透风,不要让里 面的米漏出来。
NO、8 折转合上。
N0、9 握紧粽子,用绳子缠紧,
粽子就包好了。
温馨提示:
①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发现的问题告 诉小组长,并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也可以 请教老师。
②在添米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米撒出来, 要爱惜粮食,粒粒皆辛苦哦。
③轻声说话,要注意卫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 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已 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屈原一生中写 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 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 土沦丧,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 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 回天。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他满怀 忧愤之情跃身投入汨罗江。屈原死 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 仰他、怀念他。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纪 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 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 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 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 尸。就此传为神话。 后人为纪念 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 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 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故此又有端午节为纪念曹娥一说。
源于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 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夫差继位后,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 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 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 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 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 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迎端午包粽子综合 实践课(ppt)
(优选)迎端午包粽子综合实 践课
简介
端午,另有端阳、端节、 端五、重五、五月节、女儿 节、浴兰节等说法,是中华 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 一。据学者研究证明,端午 节俗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 存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 资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 比较有影响的四种是:一、起 于三代夏至节说。是认为端午 节源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习俗; 二、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认为 其源于古时候吴越民族对龙图 腾的崇拜;三、恶月恶日驱避 说。四、纪念屈原说。也是最 为接受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 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