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也都爱美国音乐超过自己国家的歌手的作品吗。
法国最成功的歌手(用唱片销量来说)。
居然不是法国人而是加拿大人。
--------------------------------------对就是席琳迪翁或者席琳迪昂2012年Céline的法语专辑SANS ATTENDRE还是法国当年最畅销的专辑。
Céline跨度三个十年均有最畅销专辑。
足以证明法国人真心爱Céline啊。
历史最畅销的法语专辑当然是95年的那张D‘eux。
很多非法语地区把这张专辑称作THE FRENCH ALBUM。
还是因为她在英语唱片工业的成功造就了这张法语唱片的销售奇迹。
2012年那张唱片还算比较commercial,没啥惊喜。
我觉得Céline的声线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并喜欢的。
所以听法语专辑,可以比较cliché的先从Céline的法语专辑开始听。
很多人都说法语专辑听Céline的就不是真的了解法语歌。
我并不那么认为。
Céline的专辑的确做的比较不是那么法国。
特别是英语专辑出名后。
但是,Céline对于法语专辑的重视程度,和她永远不忘自己的根是法语。
就很值得一听。
国内也引进过她小时候在QUEBEC的法语唱片精选集。
大家不妨试试听一下。
如图------------------------------------------------------------------------------------------------------------------------------------------有些人提到的伊莲娜hélène 说实话,我10年前开始学法语的时候,看了写她的中文资料,也觉得她应该在法国很火吧,觉得至少在法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
但是来了才知道,大错特错。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人。
在中国烂大街的Je m'appelle Hélène 在法国。
问10个人,10个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就是有印象的都觉得那首歌十分的“恶俗”啊。
主要是那个歌手Hélène ROLLES属于昙花一现的歌手。
90年代初爆红然后就。
没然后了。
(类似徐怀钰吧,可能比她还要昙花一现的感觉。
此处并非埋汰徐怀钰。
请徐歌迷见谅)Alizée 因为那首la isla bonita(翻唱麦当娜)在中国有些名气。
她其实也是一个选秀歌手。
参加了当时在法国很有名的选秀节目叫Graines de star (1996年开始2003年节目停止)2000年出道的时候,凭借一首Moi... Lolita 让她在法国爆红。
当年最卖座的唱片之一。
但是她突然在04年开始因为私生活,怀孕等沉寂3年。
到了07年年底再度付出推出个人第三张专辑Psych édélices。
其中翻唱了那首大家熟知的la isla bonita。
不过人气已经不能和2000到03年比了。
不过却在亚洲开辟了市场。
让中国人认识到了她。
后来也还是陆陆续续又出了两张专辑。
反响平平。
--------------------------------------------------------------------------------------------------------------------------------------------推荐几个我的法国同事都喜欢,并且在听的"现代歌手" 就是你和法国人人说这几个名字不会觉得你落伍的感觉。
Calogero十分喜欢他的声线。
2002年的同名专辑在法国卖出130万。
算是大红大紫了其中最红的就是那首En apesanteur。
2007年的专辑Pomme C 也是特别的火。
主打歌Pomme C 大街小巷啊。
最近有一首歌也十分红,就是今年5月推出的Un Jour Au Mauvais Endroit(写的是法国的治安问题,不过不妨碍成为一首好听的歌曲。
歌词写的还是比较让人深思的)Julien Doré2007年法国最红的选秀节目Nouvelle Star 的冠军。
03年开始,到现在仍旧是法国最著名的选秀节目。
(另外一个同类型的节目叫star academy)他很喜欢翻唱,众多经典歌曲比如麦当娜的like a virgin。
猫王的heartbreak hotel。
小甜甜的baby one more time。
甚至Alizée的代表作那首Moi... Lolita。
大爱他在2013年出的那个单曲Paris-Seychelles。
(歌词毫无逻辑可言。
我第一次听就如同很多人第一次听周杰伦的感觉,不是咬字的问题,而是歌词的问题。
会法语也未必能看懂他这个歌词到底要表达个什么东西。
和法国人探讨下来的结果是。
Euh。
好好听歌吧。
哈哈)Christophe Willem2006年Nouvelle Star的冠军。
绰号« La Tortue » 乌龟(可能是唱歌的时候喜欢齁背)当时被推荐看这些节目,增加法语听力能力并且能听歌。
推荐Double je。
Jacques A Dit。
Si Mes Larmes Tombent等声线也是很特别。
还有很多法国的歌手或者唱法语的歌手。
比如法国刘德华Johnny Hallyday。
红的时间太久了。
唱腔基本是用歌剧唱腔来唱流行乐的感觉。
还有比如Edith Piaf,经典到不能在经典了。
有关于她的一个电影,就是让Marion Cotillard拿到07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La Môme。
记录了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
经典的歌曲比如La Vie en rose,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l'Hymne àl'amour, Mon légionnaire, La Foule, Milord, Mon Dieu 还有L'Accordéoniste.有人提到JE SUIS MALADE这首歌。
大家可以听听Lara Fabien的版本中世纪法国的专业音乐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的宗教音乐。
直到8世纪上半叶,高卢人都是用高卢圣咏作为礼拜仪式用的音乐,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
到8世纪末,由于加洛林王朝采用罗马教会典礼,格列高利圣咏排挤了高卢圣咏而居统治地位。
利摩日、梅斯、鲁昂等地修道院成立圣歌学校推广格列高利圣咏。
诺曼底、利莫赞等地有了符号记谱法,并有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理论家。
9 世纪查理曼大帝国崩溃和教廷衰退时期,宗教音乐中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鲁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圣加尔修道院的僧侣创造了“西昆斯”(散文诗花腔歌调)和“特罗普”(填词花腔歌调)。
这是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的渗透。
利摩日城的圣马夏尔修道院的复调音乐活动,形成了欧洲音乐史上最初的乐派。
自此至15世纪末,法国成为高度发达的复调宗教音乐中心。
从11世纪起,世俗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在流浪艺人、民间歌手中普遍流传的是抒情独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
12、13世纪,法国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诗人成为单声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创作者。
他们之中一类是出身于贵族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一类是出身于平民的专业作曲者。
贵族出身的吟唱诗人由流浪艺人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诗人把手艺匠、市民的特点带到这种艺术中来,所以它不仅仅是骑士的艺术。
吟唱诗人演唱的多为爱情的、世态风俗的、十字军东征的内容。
体裁有田园歌、晨歌、史诗歌、对唱游戏歌、埃斯坦皮耶等。
北方的吟唱诗人以阿拉斯城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亚当?德拉阿尔(约1250~约1306)创作了带有音乐的戏剧作品《罗班和马里翁》。
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教会多声部音乐活动的中心从利摩日转到巴黎,出现了以莱奥南和佩罗坦为代表的巴黎圣母院乐派。
这时的体裁除给格列高利圣咏曲调加上新曲调一直到4个声部的奥加农以外,还有在圣咏曲调上加不同歌词的新曲调的经文歌以及所有声部的曲调都是作曲家新创作的“孔杜克图斯”等新体裁的出现,完成了所谓“古艺术”的发展阶段。
14世纪是所谓“新艺术”时期。
法国是“新艺术”的发祥地,它已经表现出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教规束缚,文艺复兴初期的世界观和美学观,音乐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见彩图[法国14世纪的音乐狂欢节(绘画)])。
这个时期的经文歌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等节奏型,即固定歌调和其他声部用同一节奏型反复,大大加强了乐曲结构的统一性。
维特里在他的理论名着《新艺术》(约1320)中探讨了有量记谱法以及节拍等问题,他称这种新型音乐为“新艺术”。
“新艺术”的大师为马绍,他从事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两方面的创作。
他所作的巴拉德、回旋歌多为两三件乐器伴奏的独唱曲,他所作的4声部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完成的大型复调音乐。
15世纪,勃艮第公国的政治、经济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荣,勃艮第乐派跃居欧洲复调音乐发展的前列。
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费和G.班舒瓦,这个乐派主要从事复调音乐风格的探索和实验,因而大型复调音乐体裁得到发展。
这个时期标志着从“新艺术”向文艺复兴风格的过渡。
古典主义16世纪,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法国音乐得到繁荣发展。
代表法国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体裁是世俗的歌谣曲。
歌谣曲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好,确立了法国音乐的民族性,有意识地不再模仿后期尼德兰乐派的繁琐的复调技法,向主调音乐演变,并恢复了法国式的简洁流畅和描绘性。
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内坎。
他的著名作品有《马里昂战役》、《狩猎》、《鸟之歌》、《巴黎的喧哗声》等。
歌谣曲流行全欧,后来意大利以它改编的器乐曲称作“法国坎佐纳”,是巴罗克时代飞跃发展的器乐的萌芽。
这时的主要乐器是琉特、六弦维奥尔琴等,当时小提琴还是纯民间乐器,它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为主要乐器,这过程反映了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的尖锐斗争。
17~18世纪上半叶,法国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史上称为巴罗克风格时期,此时盛行代表法国宫廷审美趣味的洛可可风格。
在路易王朝的君主专制下,宫廷音乐兴盛起来。
同时,由于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数次联姻,也带来强大的意大利影响。
1659年,上演了R.康贝尔(约1627~1677)的宫廷歌剧──田园剧《伊西》。
1671年他的5幕田园剧《波莫娜》,在第1座法国宫廷歌剧院的开幕式上演出佛罗伦萨人J.-B.吕利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他的歌剧《阿尔米达》、《忒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历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剧的特色。
有许多舞蹈与合唱场面,戏剧性的独白──朗诵调吸收了法国古典悲剧的朗诵特点,从而表现出法语诗歌的韵律。
吕利还设计了由慢、快、慢3部分组成的“法国序曲”形式,对欧洲器乐发展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