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日报》一篇震惊全国的文章

《辽宁日报》一篇震惊全国的文章

《辽宁日报》一篇震惊全国的文章-历史论文
《辽宁日报》一篇震惊全国的文章
文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著名报人范敬宜在《辽宁日报》做记者时,曾于1979 年5 月写过一篇著名的报道:《莫把开头当过头》。

正是这篇报道,让籍籍无名的范敬宜一举成名天下知。

他的人生轨迹由此出现大逆转。

有人说,范敬宜运气好,撞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谁撞上这个大运,不想出名都难。

其实,这是对一个“大”记者的莫大误解。

“大”记者之“大”,概在于能敏锐捕捉到时代所赐的绝好机遇。

一个“大”时代更能成就、考验一个“大”记者。

范敬宜之所以能一跃成为那个最闪亮的星星,是因他具有“大”记者的敏锐和能力,同时还因遇到了一个“大”时代。

“文革”结束后,范敬宜重新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辽宁日报》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大幕拉开。

可是当时社会上刮起了一阵否定三中全会精神的冷风,说政策过头了。

据范敬宜后来回忆,1979 年4 月,《人民日报》4 月份奉命在一版头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说当时农村资本主义倾向抬头,在全国起了搞乱思想的作用。

当时《辽宁日报》收到的来稿几乎都是某某党支部率领群众向资本主义势力进行回击这类内容。

报社农村部的同志很困惑,为了弄清究竟怎么回事,决定分头下去搞调查研究。

《辽宁日报》的领导就安排跑农村线的范敬宜去建昌县调研。

一到县里,机关干部都对范敬宜说,现在农村全乱了,资本主义势力泛滥,叫他到集市去看,什么都让卖了。

农村基层干部反映更为强烈。

有的甚至说:“我现在晚上根本不敢开会,怕回家路上遭地主富农暗算。

早上到井边挑水,看到地主成分的人来了,我就站到一边让他先挑,怕他把我推到
井里去。

”这种所谓的“阶级斗争新动向”,究竟是表象还是真相?是主流还是支流?
但等到范敬宜脚踏农村腹地,深入到田间地头,才发现,情况恰恰相反。

农民们对他说:“现在太好了。

”“怎么好?”“都活起来了。

”他们说,以前连种点土豆都说成是资本主义,都没活路了,现在可好了,开始有了自主权。

意见反差这么大,究竟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深耕式采访调研后,范敬宜写了一篇新闻报道:《莫把开头当过头》,登在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的一版上。

几天后,突然县委一位干事跑来找范敬宜说:“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你的文章了,《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转载,还加了编者按。

”范敬宜第一个反应就是“又闯祸了!”,赶紧跟着车回到县里。

那时候《人民日报》还没到,范敬宜一直等到听了中央台的重播,才知道5月16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转载了他的文章,肩题是“《辽宁日报》记者评述当前农村形势”,主题改为《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还加了一个很长的编者按语,提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


遇到一个“大”时代,是媒体记者之幸。

但如果媒体记者没有过硬的功夫和结实的专业功夫,也是hold 不住时代之“大”的。

所谓“大”时代,并不是一个遍地流金的黄金时代。

恰恰相反,“大”时代经常会伴生着焦灼和痛苦。

解冻时节的乍暖还寒,超越人们对于时代症候的经验极限,于是经常会出现误判和误区。

作为“大”时代的感应者、观察者和记录者,媒体记者对时代变化讯息的把握会变得异常困难。

范敬宜说过,一个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要把握全局。

不要说你有这个本事,那个本事,要写出有影响力的好新闻,归根结底还得要有把握
全局的能力。

大局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有比较、有鉴别,分清支流和主流,分清是非。

范敬宜写那篇《莫把开头当过头》,主要得益于他十年农村基层生活,得益于他对时代大局的深刻洞察。

当下中国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门”。

这个时代所负载的重量和复杂性,实属历史罕见。

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引爆的新传播革命,使得“媒介化”已成为当下中国的当然社会逻辑。

信息以及“意见”的“非理性繁荣”,造成日常生活世界里充满各种噪音,信息污染异常严重,形形色色的表象化的资讯严重过剩,给人以信息严重超载、绝对过剩的错觉。

事实上,这种信息资讯的过剩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报人范敬宜经验之谈: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把握全局。

这一金玉良言,对于当下中国媒体人来说,尤为珍贵。

(本文首发于《南方都市报》2014 年11 月23 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