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PPT课件
洋务运动的评价(消极、积极)
随堂演练
1.曾国藩等人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近代军 事工业。为此,我们把他们称为( B ) A.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B.启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派 C.兴办企业的民族资本家 D.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派
2.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Leabharlann 洋务派中央代表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3.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70---90年代
70年代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创办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 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 了中国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课堂小结
洋务派的产生(背景、目的、主张、时间、代表)
洋 务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军事、民用、海军、人才)
运
动 洋务运动的结局----破产、失败
前程。 想起四年里,我们闹过,笑过,憋屈过的点点滴滴,原来那是我们美好的时光,一切恍若人世,顷刻间涌到眼前而又顷刻间飘远,来回往复。曾经不太在乎的人和事,即使当初彼此没说过多少话,没有多少相同的言语,甚至没有打过照面,没有
同时毕业,可一切都在一瞬间让我们感到弥足珍贵,毕竟我们已有四年的同窗之谊和离校后的校友之情。 一个一个地送他们离去,一路无话,一路沉默,一路看着,一路听着,半抹余阳,心照不宣。周围的热闹与喧嚣,更突兀地让心里莫名地徒增伤感,心里的落差,天南地北难以言说,只能硬生生地挤出几抹别扭的微笑挂在脸庞,握手拥抱,互祝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3.奕䜣在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
之策,在于自强”。洋务派在“求富”口号下创
办的工业有( A )
A.轮船招商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4.标志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愿望破产的是 ( B)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D 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
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江南制造总局生产 的后膛钢炮
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快利枪
教育措施
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局及派遣留学生
京师同文馆
1862年8月正式批准成立,附属于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洋务派创办的 第一所新式学堂。
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1872年清政府首次派遣的 30名赴美留学生合影
开办民用工业
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 一批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 汉阳铁厂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建立新式陆军 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建立新式海军
组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 军衙门统一指挥
北洋舰队主力战舰致远舰
北洋舰队主力战舰定远舰
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呢?
请根据所学的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 说说你同意那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消极方面: 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积极方面: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新课导入
鸦片战争清军战舰 甲午战争清军战舰 同学们,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 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 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学习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 2.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 3.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
“安好”,可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车窗里彼此眼里噙着的泪水,强忍着就差冲破心底最后的一道防线夺眶而出,招手作别,列车离去,心情终究还是崩溃了。也许,三五年我们再相聚,也许有的人我们天涯两隔一生从此难再相见。想到这里,心底 莫名地抽痛起来。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八年级历史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求富”的历史原因。
新课讲授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 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 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 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平剿内发乱捻,可卫以边勤疆远略。
——曾国藩
1.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2.代表
洋务派地方代表
突然想要写点什么,来纪念自己即将逝去的大学四年时光,借机过度一下自己此时此刻莫可名状的心情;突然想要说点什么,来缅怀一下自己当初万丈豪情遗失的时光和所谓的青春年华。不知道是骨子里的性情使然,还是内心深处想要特意地煽情? 毕业论文完成了心也空了,毕业照照了笑了也哭了,毕业聚餐聚了也散了,课程再没有了。想要再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一堂课,也许已不再可能,室友同窗一个个整理好行囊离校而去,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将来各奔天涯,各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