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

最新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

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8地理综合题常见题型的答题模式或技巧 高三地理备课组 整理一.2010年高考地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其解读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解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四项能力的基础。

信息包括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包括归纳信息、筛选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和提取有效性信息加以运用等。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主要表现为审题的全面和精准,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和试题的立意,明确答题的要求和方向。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解读和接受,并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我们头脑中“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进一步应用这些知识认识和说明问题。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读】从考试角度看,“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运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描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术语的把握程度(定性概括和定量表述) ;“阐释”则侧重于考查考生对地理规律、原理、成因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⑷.论证和探究问题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解读】论证和探究问题是在前面几项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即除了已经掌握的主干基础性的地理术语外,还必须能够注意并运用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以及前面的题目(特别是编为一组的题目)所要求的答案,作为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的参照。

论证问题基本的要求是要用确切、已知、低层次的事物或者规律等来说明(证明)尚不明确、未知、高层次的问题。

而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便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基础。

地理基础知识越丰富,借以进行判断、比较的参照知识就越充足;否则就无从做出应有的判断和比较。

论证问题要求表述用词清晰妥切、专业术语正确、层次逻辑关系紧凑、用语简洁。

高考地理学科上述四方面的考核目标也可表述这学科能力以下十个方面的要求:地理事实的识记区域特征的掌握地理信息的提取地理图象的判读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原理的应用地理规律的总结地理现象的描述地理事物的评价地理问题的论证二.近年来高考地理问答题常见的设问类型根据近年问答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特征描述、成因分析、规律概括与总结、评价与判断。

㈠.地理特征的描述1.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82.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整体描述: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加以描述,描述时要注意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或要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想,叵所描述的区域范围比较广,还要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征。

)例如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低山丘陵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以红壤为主。

我国西北地区:属温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自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荒漠;荒漠面积广大;河流少、径流量小且多为内流河、内流湖;3.地形(地貌)特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四个方面概括。

例如亚洲地形特征:地势中高周低;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大、平原狭小;山地、高原多分布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和沿海地区;地面起伏极端(大);平均海拔950米。

非洲: 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欧洲: 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③冰川地形广布北美洲: 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高山,东部是低矮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南美洲: 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大洋洲: ①地势低平。

地表起伏和缓;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4.气候特征的描述:首先要明确气候类型,再从气温、降水入手,分冬夏两季进行概括。

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

中国气候特征: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5.对河流特征的描述:河流特征可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有无凌汛、水能。

水系特征包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8括:河流长短、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及流速大小。

以松花江为例,描述水文特征,并分析原因:松花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长、气温低,所以结冰期较长;春季由积雪融水补给出现春汛,夏季由雨水补给出现夏汛,有两个汛期;流经地区林木比较茂密,含沙量小;由于补给充足,汇入支流较多,所以流量较大。

长江水文特征: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有较明显的汛期与枯水期,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小:无结冰期;上游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长江水系特征: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河流;流域面积广大,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河流;径流量丰富;上中游支流众多、河网密集;是典型的树枝状水系6.农业生产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东北平原的农业生产特征: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和高粱;单产高;农产品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以国营为主,是我国优质玉米的主要产地等。

7.工业生产特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日本工业生产特征:日本是世界上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工业部门齐全、结构完整;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尤其是钢铁、纺织、机械、化工、电子等工业部门;工业原料、能源和产品销售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

8.自然资源的特征:资源的总量、资源的空间、人均占有量、资源种类、资源组合状况中国矿产资源特征: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形势严峻;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等。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8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农业用地绝对数量较多,人均占有数量较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㈡.地理事物分布特点的描述点状事物的描述城市、村落——沿河、沿交通线分布(与其它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线状事物的描述(以等温线为例)1.就一根线⑴.平直的线——描述其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与海岸线平行——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与山脉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

⑵.弯曲的线——分段叙述、描其述凸向。

气温高凸向高纬,气温低凸向低纬;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方凸。

原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变化趋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疏密状况——冬季等温线密集,温差大;夏季等温线稀疏,温差小面状事物的描述1.面状本身的形状:城市的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放射式、条带式村落的形态——带状、圆形、不规则的多边形2.分布特点:村落——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工业——原料指向型、动力指向型等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8工业区——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人口分布——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的联系)我国的矿产——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我国的耕地——半湿润、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与气候、地形之间的空间联系)大洲大洋分布——板块构造——全球地震火山带分布——年轻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古老的高原分布——某些矿产资源的分布——人类的活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空间联系的反映)太阳辐射能的分布——(与纬度、日照时数、天气、地势的空间联系)㈢.地理事象成因的分析1.自然地理事象成因的分析⑴.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下垫面(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人类活动。

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风向)、下垫面(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

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风向)、下垫面(海陆分布、距海远近或海岸线情况、地形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洋流)影响盐度的因素:气候(降水、蒸发)、河流径流、洋流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水汽(饱和或过饱和)、降温(气流上升、对流、气旋、锋面、地形抬升)、凝结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