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物流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物流发展史》PPT课件
由此可以看出,发生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这次大交流历时 之久、规模之大,和对当时的东亚以及中、西亚社会产生 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件贸易的物品上 无不烙印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这些贸易物品后面涌动着 强大的文化巨流,正是这一次货物贸易为下一次更大的文 化交流做好了准备。这次大交流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形 成,也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可能。
但是,这次历时近30年的海上行动给当时的沿海居民带来 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在民间,偷偷的海上活动越来越 频繁,来自中国社会最基层的交流活动开始萌发。 中国古代的国际物流,主要由当权政府牵头组织,为达到 一定的政治目的而产生的。其最初的目的并不在于进行贸易, 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承担了贸易的功能,中国古代的 国际物流,都是以大宗的货物运输为主。
郑和下西洋 在我国明代,郑和率领一个共有62艘大船的船队,载两万 七千多人纵横印度洋上。郑和最初的航程仅限于亚洲,从 第四次航海起,他的航线开始延伸到非洲海岸。庞大的舰 队所包含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是一座活动的科技展览馆, 船上载的使用物品和交流物品更是一座博物馆,中国文化 第一次在海上进行了大展示。郑和在把这些中华文化介绍 到海外的同时,也把地理、海洋和丰富的异域政治、经济、 民俗资料,以及货物、物种带回了中国。 从物流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郑和下西洋”除了肩负 的政治使命,实际也是中国的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国际物流 过程。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张骞通西域一样,都为中国打 开了未知而广阔的天地。郑和完成第七次航海后,明王朝 很快就强制推行闭关政策,使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航海事 业终止了。
二、近代物流
中国近代物流业兴起的社会、经济条件 1.中国近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观念、经营理念与政府束缚下产生 的。近代物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经济近代化的 重要标志之一。轮船、火车、电报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既具有举 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近代文明的象征。在中国,这些部门的产生 与发展无不是在制度允许下限的压制下发展起来的。统治者思想 陈腐、保守、偏见盛行是近代物流业发展迟缓的直接因素。同治 六年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奏折很有代表性:“今若……听其创办电 线、铁路,则车驴任辇旅店脚大之生路穷矣”。“独至铁路、轮 船、行盐、开栈等事,害我百姓生计,则当竭力相争”。1874年, 英国商人修筑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并且于1876年6月30日部分通车, 后被清政府用银 28.5万两购回,然后将其拆除了。1881年11月建成 使用的首条实用铁路唐胥铁路,“因为清朝皇室的东陵就在唐山 西北不远的地方,生怕火车头‘震动山陵’,所以当初只准用骡 马拖拉车辆”。正是由于清王朝愚昧与保守,在西方铁路出现并 运营了 56年后,中国铁路才真正开始运营。
2.中国传统的经营理念与方式是阻碍近代物流业发展的 又一因素。近代物流业是近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与它相适应的应该是具有近代经济特征的企业管理与经营 方式,而这种方式又必须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 传统等现状相符合。虽然在中国近代物流业有所发展,物 流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比较先进的近代经营理念与 方式,但是与近代物流业对它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3.中国近代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的迅速增加是物流业发 展的直接推动力。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国外 贸易增加迅速。在上海,从1843年到1844年设立的英国和 美国的洋行有11家。1847年,在上海租界内有24家进出口 洋行,到了 1876年更有洋行数达200家之多。随着进出口 贸易的增长,外商首先在中国经营航运业。从1864年至 1894年,30年间对外贸易额增长三倍多
3.中国古代国际物流的发展过程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之称,为1872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但 从物流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应当看到,丝及其制品主要产 自中原内地,以丝绸为主要货品向西与西域、中亚地区的 贸易,实际主要是我国中原地区的对外贸易,也就是一种 国际物流。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寻到商周甚至更早, 但其鼎盛时期是在汉唐时期,“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 夷”(《汉书•西域传》) 人类进行的第一次跨地域的大规模文化交流是在公元前 138年,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决定与匈奴的死敌月氏国结 盟,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带了一百多 人,离开汉朝十三年,最后只有两个人活着回来。虽然他 没有为汉王朝完成政治任务,但他却在陆路开辟出了东亚 与中、西亚贸易的通道。《资治通鉴》记载,“博望侯 (张骞)既以通西域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 求使”。由于当时汉王朝出于政治需要的考虑,鼓励有志 建功立业的人,不分高低贵贱都可以出使遥远的西域诸国, 从而使张骞身后出现了一大批期望借出使西域而得到显贵 的人。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使者在中亚已经见到了辗转从 印度贸易来的蜀地竹杖和细布。
中国物流发展史
一、古代物流
1.中国古代国家仓储的主要形式 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仓储的重要作用,能够应对 意外情况的发生。《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曰 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我国古代的国家仓储形式主要有常平仓、义仓、广惠仓制等。 公元前54年汉宣帝“令边群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汆,以 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祟。名曰常平仓,明便之。”义仓起 源于汉代,发展于北齐,盛行于隋唐。公元585年,隋文帝劝令 民间每年秋天由每户出粟一石以下,根据贫富分等储之里巷, 以备荒年,名曰义仓。广惠仓制度是以赡养社会老幼贫病为目 的的仓储制度。 中国人民在古代已经意识到了仓储能够起到调节供需的重要 作用,但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大环境的影响下,仓储 更重要的是承担了社会救济和保障的功能。
古பைடு நூலகம்粮仓
2.中国古代物流标准化的建设 关于物流标准化的思想在中国最早见于 《礼记•中庸》 中的记载:“书同文,车同轨”,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 意识到了标准化对于贸易活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采用“书同文,车同轨” 的政策。统一了六国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甚至规定 了造车、制造兵器、采矿、耕种的标准,从而使中国的 各个民族进一步的融合,对当时的经贸活动起了极大的 推动作用。 “车同轨”、“书同文”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举措,但 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比如,铁路的宽轨,就不能 跟国际的标准轨“接轨”,得换轮子;集装箱运输,尺 寸大小也要按一定的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为了让货物顺利到达目的地,则必须不断更换运载工具, 造成运输成本的上升。由此可见 ,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已 经意识到了标准化思想对降低物流成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