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案例一、教材简析:1.教学内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
作者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迷人景色,总结出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是这一重点的典型范文,在本文中又有许多句子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点,可以进行充分的体会。
3.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阅读中能自主识字,积累“诱人、舰队、郁郁葱葱、利剑、苍翠、又香又脆、鲜嫩”等词语;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小兴安岭美丽风景的词句;③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一、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意图: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春、夏、秋、冬”各部分教学中,我将用配有相应文字的精美图片展现小兴安岭的美景。
这样,在图文对照下,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学习,有所感慨;直接展示教学难点,主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体会句子的生动描写,进而满怀喜爱之情,有所抒发。
2.情感熏陶,审美鉴赏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时间、空间、事物变化发展以及人类感官局限,创设了情境。
真实的景象,引人入胜的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丽情境中,大大充实、拓展了教育信息的表现力。
我将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学生,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象,体会用词准确。
并机动地安排了拓展欣赏环节,充分展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熏陶、审美鉴赏的最佳教材。
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时是难以完全言传的。
美不是抽象的,美育是感性的,它总伴随着生动的形象出现。
如果学生能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他们会惊讶,会陶醉,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而有所抒发。
这种审美感知力正是审美的核心。
二、关于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意图:我将在一课时教学文章的开头和“春天”部分,并初步明示“学习方法”。
在第二课时教学的一开始,就运用多媒体展示精美图片联系一课时,声情并茂导入新课,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以此为基础,展开二课时的训练点:先按照“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夏天”部分,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怎样读懂一段写景的文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句子的生动描写。
再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去自学“秋天”和“冬天”两部分,培养自学能力,体现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自读自悟、自感自言,同时也是在检验学生掌握技能的教学效果。
“学习方法”这条主线,使一、二课时有机地联系,并使教学步骤更显层次。
通过本课进一步强化方法,并应用于自学实践,使学生学有所得,体现了一种能力的训练培养。
如果说一课时“春天”部分的教学是基础点,那么“夏天”部分的教学就是训练点,而“秋天”和“冬天”部分的教学则是评价点。
在教学最后,我将利用末尾自然段总结,简明扼要地给本课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
若有剩余时间,“拓展欣赏”将给学生进一步留下深刻难忘的回忆。
三、关于板书设计意图:1. 体现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2. 体现各部分重点;3. 强调本文以“树”为主线来展示小兴安岭绚丽多彩的画面。
教学效果预计:通过本课的精心设计,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的无法比拟的效果,通过图文结合的生动画面,我相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在“认知、情感、技能”这几方面,既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多种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切实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准确描写,达到动之以情、理解认识、想象激情、情不自禁、真情流露,在朗读中抒情的完美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今后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内涵丰富的课题。
今天我的说课只是在这方面初步的尝试,肯定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指正,帮助。
谢谢大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介绍小兴安岭。
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极了。
你们想去那儿旅行吗?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树叶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群山的严冬去?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
二、范读课文(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1. 提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什么?2.自读课文。
3.学生说自然段段意。
①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
②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
③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景。
④小兴安岭秋天的美景。
⑤小兴安岭冬天的美景。
⑥小兴安岭是花园,也是宝库。
四、教学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第一段,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3.如果我们来到小兴安岭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用“海洋”来比喻小兴安岭的树,告诉我们什么?五、教学第二自然段。
1.春天来了,小兴安岭一片春意,假如这时我们来到小兴安岭,会看到怎样的美景呢?(主要有哪些景物)2.语言训练:“春天,我们来到了小兴安岭,我看到_____。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
)3.结合学生描述,指点“汇”“淙淙地”的意思。
(“淙淙”是形容水流的声音。
小溪轻轻流淌,还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
)小鹿也出来活动了,课文上用了“在溪边散步”欣赏自己的影子”,其实小鹿并不知道什么是“散步”,也并不懂得“欣赏”,这都是我们人特有的活动。
课文这样写,让我们感到什么?(把小鹿比作人,更觉春天的美好)4.指点层次:全段从树木抽新枝——积雪融化——小鹿快活地活动——原木顺水流淌。
四层意思勾画了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
5.朗读课文。
六、教学生字、生词。
七、写字。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嫩、酸、鹿、献、膝、掌、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
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要点:1. 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习三、四、五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描写生动的句子:课后第3题(2)(3)(4)句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
我们还没看够春天的美景,夏天又来了!让我们迎着夏天灿烂的阳光,再次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看图。
2.小组学习第三自然段,用学习“春天”的方法理解课文,自学后同桌交换意见,解决疑难问题。
学习方法:①边读边想,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词语。
③感情朗读课文。
3. 按照学法导读(1)这段写了夏天小兴安岭什么景物?(板书:树木、浓雾、阳光、野花)(2)夏天的树木是怎样的,读有关句子①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找出最能突出夏天小兴安岭树木的特点的词,理解“葱葱茏茏”;②用换词方式,体会“密密层层”、“封”的准确性;③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你从哪儿可以具体看出来?(“挡”、“遮”)④教师范读,再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刚才这个句子是老师最喜欢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3)第二句:“浓雾”①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词;②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浸”;③想象情境,指导朗读:雾在山谷里飘起,由于森林被茂密的树叶子封得严严实实,浓雾不易散去,整个森林就像泡在浓雾中似的。
要是置身其中,你感觉怎样?能读出你的感觉吗?(4)第三句:“太阳”①出示句子,让学生质疑;②看图理解“缕”、“像利剑”;③朗读这个句子。
(5)第四句:“野花”①出示句子,说说这句好在哪儿?②齐读句子。
(6)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夏天花木繁茂的特点。
先从夏天早晨写起,写出了小兴安岭早晨特有的朦胧美,再写太阳渐渐升高,阳光驱散浓雾,出现了利箭一样的金光,大花坛似的草地。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很注意突出季节特点。
三、默读课文,自学第四、第五自然段我们欣赏了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都很美,那秋天、冬天又怎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老师让你们自己去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继续用上述方法,默读课文,自学四、五自然段,看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读懂一段写景文章”的方法)1.检查自学情况①第四、第五自然段各写了什么景物?②在“秋天”、“冬天”一段,哪个句子写得好?③出示句子:a.落叶在林间飞舞b.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词语替换法,让学生理解“飞舞”更能表现秋天的欢快、活泼;“刮”字突出西北风非常猛烈)2.小结:秋天果实累累,遍地是名贵药材,无边的森林尽是宝藏,这是多么令人惊喜!冬天,小兴安岭雪花纷飞,动物们独特的过冬方式增添了无穷情趣。
这两段,作者也是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刻写出来的。
3. 指导学生读出丰收的喜悦及动物的不同表现。
四、总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进行生动、具体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们大家却在小兴安岭里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地方?(板书:大花园、宝库)齐读最后一段五、师生配合朗读课文。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现了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热爱。
文章语言生动,文笔优美,学生喜读爱读想读。
这么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呢?在教学时我进行了细心的设计。
一、细心品词,感悟其美。
这篇课文用了很多优美恰当的词语。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细心地品读,抓住重点词,体会其中用词的准确。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找出嫩绿的叶子。
”一个“抽”字,写出了树木那旺盛的长势,用得特别形象。
描写夏天景色时,那几个叠词,也写出了树木的茂盛。
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品味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大部分学生都能体会其情境。
二、巧妙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大城市当中,对森林的感受不深。
尽管课文的用词非常巧妙,但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感受也不会特别深刻。
根据这一情况,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前为学生出现相应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又根据课文内容适时为学生呈现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都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都喜欢上这美丽的小兴安岭。
三、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感受,体会独特的美。
本篇课文的结构比较清晰,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中间部分分别描写了四季的不同景色。
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我先和全班不同一起,探讨品读了春天小兴安岭的勃勃生机,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美。
在这基础之上,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分别挖掘和感受其它季节中的不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