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和其他重要的早期传播学人物不同,作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李普曼从未执过大学的教鞭。
但就大众媒体在构成舆论方面的作用而言,他是最有权威的发言者。
《舆论学》被公认为是传播领域的奠基之作。
李普曼是德国犹太人的第二代后裔,1889年9月23日生于美国纽约。
在哈佛大学时他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并与他人共同创立哈佛大学社会主义学社,同时担任哈佛月刊的编辑。
191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先后在多家报纸公职,热衷于政治新闻的报道并亲身参与活动,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
沃尔特•李普曼与1974年12月14日逝世。
作为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被不止250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国外报纸刊用,同时它还分别为50多家杂志撰稿。
他获得了1958度普利策新闻奖。
李普曼的著作颇丰,比如《新闻与自由》、《舆论学》等,其中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是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
二、《舆论学》的地位和影响及其原因分析这部著作问世以后,得到了美国乃至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
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连续再版,而且许多美国大学的新闻传播院校一直将它的有关章节作为教材编入新闻传播学的教科书。
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了这本书的普及本,并在书上赞扬它是新闻学的“标准理论著作”。
前些年,美国传播学教授韦尔伯•施拉姆来华讲授新闻传播学时,曾把李普曼奉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并把《舆论学》列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
该书作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影响深远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第一、《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政治领袖,早已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
例如,十九世纪初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说过:“我们政府的基础是民意,因而政府首先就业保障这一(舆论的)权利;如果要我在有政府而无报纸或有报纸而无报纸而无政府之间加以选择,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也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的话,无事不败。
”然而,传统的美国政治学却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探讨政党、选举和政府部门怎样决策等问题上,对于舆论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
因此,《舆论学》的出版,曾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
《舆论学》是时代的产物,本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从美国国内的情况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从世界情况看,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角逐,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是在列宁领导下,俄国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起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两件大事曾引起李普曼的极大关注。
美国赫伯特•阿普特克在《沃尔特•李普曼和民主》一文中,曾描述李普曼在这时就认为“打倒社会主义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再加上他亲身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工作,不仅从战时宣传工作的经历中充分体会到舆论的力量,而且对舆论的原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设想。
李普曼纵观国际、国内的形势,关注到时代的需要,及时地指出了舆论的重要作用,这是《舆论学》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时代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原因之一。
第二、《舆论学》提出了“令人惊叹的思想”,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
美国传记作家罗纳德•斯蒂尔曾评论说,这本书的名字平淡无奇,但是,它的思想却令人惊叹。
他第一次给了公众舆论一个全景式的生动描述,可以让我们细细体会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机理。
《舆论学》的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作了卓有成效的梳理。
(见第五部分详述)三、《舆论学》的中译本简介此书在1922年问世以来,就我所考证的有且仅有两个中译版本。
一本是由林珊翻译,198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名为《舆论学》。
该译本是根据1965年的版本翻译的;另外一本较新的是由阎克文和江红合译的,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为《公共舆论》,此译本是根据1997年的版本翻译的。
由于该书原著自1922年问世以来直到作者1974年去世都没有对它作过任何修订增补,因此可以说这两个中译本所依据的原本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没有被其他什么其它人动过手脚的话。
但这两个中译本是不尽相同的,这当然与时代以及个人的理解和创造性有关。
但总体来说,后一个较为新的,语言有时代特色,即符合现在的人的思维、说话的习惯;而我读的前一本则似乎更多的保持了原作的风格。
有一点很有趣的是,后一译本译者阎克文在“译者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顺便说说的是,虽然这部上个世纪的原作一直拖到又一个世纪才有了第一个中译本,但毕竟还是有了,总算没有留下一个彻底的遗憾。
”很显然我拜读的这一中译本已经证明他所谓的“彻底的遗憾”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早已有人作过了,虽是命名为《舆论学》,但很显然并不因为书名不同而否认它的存在。
四、《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林珊译)的篇章结构(右为另一版本对比) 第一部分引言导论第一章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想象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第二部分探讨现实世界外部世界的研究第二章检查制度与保密审查保密第三章接触和机会交往与机会第四章时间与注意力时间与注意力第五章速度、言词与清晰度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第三部分固定的成见成见第六章固定的成见成见第七章作为防护手段的成见作为屏蔽的成见第八章盲点及其价值盲点及其价值第九章信条及其敌对者规则及其敌人第十章固定成见的察觉发现成见第四部分兴趣兴趣第十一章谋求兴趣兴趣的激发第十二章重新思考个人兴趣重新思考自我利益第五部分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公意的形成第十三章兴趣的转移兴趣的转移第十四章是或非是或不第十五章领袖与普通群众领袖与平民第六部分民主政体的偶像民主的形象第十六章自我中心的人自我中心的人第十七章自给自足的社会独立的共同体第十八章武力、官职委任权与特权的作用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第十九章新形式中的旧偶像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第二十章一种新的偶像新形象第七部分报纸报纸第二十一章买主们赢得公众第二十二章坚定的读者永恒的读者第二十三章新闻的性质新闻的性质第二十四章新闻、真实和一个结论新闻、真相与结论第八部分有组织的情报有机化情报第二十五章打入的楔子打进楔子第二十六章情报工作情报工作第二十七章诉诸公众诉诸公众第二十八章诉诸理智诉诸理性五、《舆论学》提出的理论(其对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贡献)众所周知,李普曼在该书中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假环境”(现多提“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是“固定的成见”(现多提“刻板成见”)(stereotype)。
另外,熊澄宇在《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中认为《舆论学》还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现详述如下:第一、关于“假环境”(现多提“虚拟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过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
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李普曼指出“……we must note particularly one common factor. It is theinsertion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of a pseudo-environment. To that pseudo-environment his behavior is a response. But because it is behavior, the consequences, if they are acts, operate not in the pseudo-environment where the behavior is stimulated, but in the real environment where actioneventuates. ”译文:“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在人与他的假环境之间的插入物。
他的行为是对于虚拟环境的一种反应。
但是,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其后果就不是再次及其行为的假环境中而是在发生行动的真实环境中起作用。
”(P9)李普曼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二、“固定的成见”(现多提“刻板成见”)(stereotype)所谓“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事物的接受。
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怎样形成舆论的问题,在《舆论学》中占了较大的篇幅。
李普曼把舆论看成是人们头脑里的想象,从而肯定了有一种类似铅版浇铸的“固定的成见”(stereotype)在形成舆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一般说来,“成见”一词在英语中通常采用prejudice、preconception等等,带有先入之见或偏见的意思。
李普曼采用的“固定的成见”是不同于一般的,它像浇铸的铅版一样牢固而一成不变。
用李普曼的话说,“一旦我们牢固的产生了这种成见,就很难解脱它。
”它也能解释成为人们认识上的一种模式,可以把对于类似事物的认识都纳入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之中。
李普曼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认为:“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
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
……看到一点儿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点儿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