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知识整合]
一、古代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2、与朝鲜的关系
3、中华文化圈
二、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东南亚的关系
2、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3、华侨开发南洋
三、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3、郑和下西洋
4、与欧洲的关系
5、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重点突破]
1、外交途径:
(1)政治:政府间往来
(2)经济:经贸交流
(3)文化:技术交流
(4)军事:战争
2、外交频繁的共同原因:
(1)政治环境:稳定
(2)经济:领先
(3)交通:发达
(4)航海技术:进步
(5)政策:开明
三、闭关政策:
1、含义:明后期和清前期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2、原因:
(1)内因:
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维护自然经济
③思想自满、保守
④害怕东南沿海人民与外联合生事
(2)外因:殖民者入侵
3、影响:积极消极
↓↓
一定程度上为主
4、结论:开放兴,闭关亡
四、明清时期为何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现象:
1、侵略
(1)日本(倭):抢劫掠夺
(2)欧洲列强:资本积累
(3)中国:(明中期后)日趋衰落
2、反侵略:威胁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利益
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规律及启示:
1、规律:
(1)以友好为主,中外交往频繁
(2)发展趋势是由开放走向闭关
2、启示:
(1)“开放兴,闭关亡”,要加强对外开放
(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要……
(3)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今天中国人民更要热爱和平、崇尚友好。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
……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
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尽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看,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答案](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条件不包括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C、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D、甘英对西亚地理人情的通晓
2、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②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达
A、马六甲
B、印度半岛南端
C、波斯湾
D、东罗马
4、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时间是
A、七世纪
B、八世纪
C、十二世纪
D、十三世纪
5、隋炀帝给日本国书中称“皇帝问倭王”,日本对隋的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表明
A、日本对隋朝无礼
B、日本坚持对等礼节
C、日本接受中国文化
D、日本对隋朝称臣
6、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
史实说明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7、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A、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
B、政府几度实施海禁
C、大量外国留学生和使节来华
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
8、汉、唐、宋、明对外交往的共同原因
①加强集权,政治稳定②统治开明,对外开放③经济繁荣,文化昌盛④海路陆路,交通发达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明朝对外关系的新现象是
A、首次与非洲国家交往
B、首次与欧洲国家直接往来
C、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D、取得反西方殖民侵略斗争的胜利
10、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封闭和保守的‘黄土文化’”。
下列能批驳此观点的有
①“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大秦使臣来华②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③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外传和马可·波罗来华④郑和下西洋⑤《农政全书》的有关内容⑥清政府的“海禁”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二、阅读下列材料:
11、材料一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
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
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
——《中国古代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材料二按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材料三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鲁迅全集》第一卷《看镜有感》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清朝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3)从材料三揭示出,导致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政策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古代对外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趋势?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三、简答题:
12、概括指出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这一趋势?
后果如何?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D
5、B
6、A
7、C
8、D
9、C 10、B
二、材料题:
11、(1)对外开放,与各国人民和平共处。
a.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了解,联系和友谊。
b.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丰富了各国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
d.提高了唐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2)闭关政策。
因为材料中的时间正是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时间和荷兰侵占台湾对东南沿海形成威胁。
(3)实力的衰落。
(4)由对外开放到闭关政策。
a.实力的变化是影响一个政府外交政策的关键因素。
b.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三、问答题:
12、特点:
a.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
c.基本上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趋势:开放→闭关
↓
原因(内外)
后果:
a.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民族独立。
b.消极(为主):
(1)经: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萌芽的发展。
(2)文:妨碍了中外文化交流。
(3)社会发展:与世界几乎隔绝,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