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调研考试试题分析

语文调研考试试题分析

三、答卷简析(一)调阅的五所学校试卷,588份试卷。

从表二、表三成绩统计分析看,考生答题较好的方面是:1.“积累与运用”是试卷中得分率最高的板块。

经过前阶段复习,应该说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第1小题辨识汉字注音字形的正误,错误选项中均提供两个以上的错误的读音和字形,如A选项中“胸襟”的读音应为jīn,“风糜”应写作“风靡”,即使不明确正确的答案,除少数厌学的学生外,绝大多数都可以采取排除法判断正确一项为B。

第2小题加点词语或成语的正确使用,虽然“勾通”一词并非经常使用,“启发人的智慧”让学生有些难以判断,但因为选择正确的一项比较简单,所以一眼判断出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难事。

第3小题选择没有语病的一项也同样如此,否定词重复使用,成分残缺等病因明显且非常典型,因而答题正确率较高。

这实际上也给教师以提醒,病句辨识无需耗时费力进行大量的训练,只要讲清讲明典型的病例,相信大多数学生都会在考试中选择正确。

第5小题排列句子的顺序几乎学生都能正确选择,实际是送分的题目,题目内容是告诉学生遇到难题如何平稳情绪,人文的关怀大于对知识的考查。

第7小题古诗词默写填空,内容都来自经典名句,即便是理解性默写如④小题,也将与“但愿人长久”混淆的“人有悲欢离合”在题干中予以提示。

第6小题消息内容的概括,因采用了选择的形式,节省了书写的时间,正确率也较过去有所提高。

2.阅读题中对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题目正确率相对较高,多数学生能细致阅读,深入理解,比较准确地把握题意要求,部分抽调学校的学生答题规范已经基本达到,能够踩点答题。

第11小题根据文章的理解补全横线上的内容,第13小题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心理话,第14小题选择全文理解表述合适的一项等题目,学生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基本能做出正确的表述,这得益于平时的扎实训练。

其中部分抽调学校的学生在完成第17小题给观点补充事实论据和第18小题从修辞的角度对画线句进行赏析时表现出极高的规范答题的素养,如从人物、怎么做、达到的结果来补充论据;如先点明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指出其作用。

可见,语文和其它学科一样,缺少必要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规范,想在考试中不失分或得满分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主要问题:1.选择题适应性训练不足,学生审题粗糙是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4小题选择说法错误的一项,虽综合了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修辞知识,但以选择的形式呈现,考查的知识也比较简单,学生纠结于属于同一词牌的词是否有相同的字数,却没有把A选项中题干读完,没有对《藤野先生》是否属于小说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此处的错误,抽调试卷中超过一半学生丢掉了分数。

第8小题①题虽是仿写题目,但它放在了综合实践里考查,学生没有耐心对描述实践活动背景的文字仔细揣摩,急于答题,忽略了题干中“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的字样,出现了“没有阅读,就好像狗儿没有尾巴”的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或者无视题干“以‘阅读’为对象”的要求想当然的进行仿写,从而造成无谓的失分。

第11小题根据提示填空,大多数学生也忽略了运用比喻的修辞这一隐性的要求。

2.诗词鉴赏理解单一,死记硬背答案。

不少教师表示客观题的增多增加了试题的考查难度,但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中对问题回答准确性把握不足的体现或是受到以往主观题答题时“意对即可”的影响。

只要考生答案沾边即可给分,课堂回答不论正确与否都加以赞赏以资鼓励,从而开放失度,在答案唯一的单选题中问题暴露无疑。

最为明显的是第24小题对《破阵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的选择上,抽调学生近七成未选择正确。

辛弃疾雄心万丈幻想有一天报国立功收复失地,即便是最终壮志难酬,但想象中在雄壮的出征曲中饮罢出征酒,哪里要萧瑟、肃杀的秋景来渲染气氛?秋高气爽的理解并未不妥,考生只注意这个选项的浅表却忽视了B选项中“霹雳”等不是典故的明显错误,带着单一片面的理解且死记硬背诗词鉴赏的答案,题目稍有灵活的变化就无法应对了。

3.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与积累运用、现代文阅读相比,得分最低。

文言文4个题目,得分率都不高,尤其是19题词语理解(得分率0.48)和20题翻译(得分率0.37),这些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学生把握的也不够好,究其原因可能与新课结束不久,复习没有到位有关,但也不排除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较低,大量的面面俱到的训练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大量的错综复杂的训练题目,混淆干扰了正常理解。

应该依据《课标》夯实基本知识,注意在文言语句翻译时把握要点“增删调换”,在统观的基础上形成解释的能力。

4.答题不规范、筛选信息的能力欠缺、答题心态浮躁等问题有待在后面复习中针对解决,使学生形成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

第9小题谈“不被期待”的理解,得分率偏低,考生未能进一步思考“不被期待”为何快乐?失分严重的原因大多落在一个“整体感知”的不足上,如果学生能够清楚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行文思路,从全局考虑,那么答题的准确率一定会高一些。

第10小题:分析“他”为什么“以哥哥为荣”,而哥哥“暗暗羡慕”又是为什么?答案可以从原文直接找到,不少考生急于求成,造成答案的不完整,第15小题更是如此。

第12小题分析记叙文写法特点,看得出来平时缺少对记叙文常见手法诸如铺垫、对比、烘托等的归类和其作用的必要训练,造成答题的盲区,但这至少对备战今年的中考是一个有益的提醒。

第17、18小题因为答题的不规范造成不少学生的丢分,如补充事实论据而不答“达到的效果”,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考虑与论点的结合,举例论证答成“举例子”,比喻的作用答成“比喻论证”的作用等等。

5. 作文中部分考生审题欠准、欠深、欠细;立意肤浅,选材平淡。

抽调考生作文平均成绩为35.01,最高分44,好作文不多。

问题在于①半命题作文未抓住关键字“才”,大都写成了“……是我的朋友”,而且填补的词语抽象,题目不伦不类,如“幸福才是我的朋友”、“挫折才是我的朋友”、“信念才是我的朋友”等。

话题作文“欣赏自己”许多考生写成“相信自己”且没有写出欣赏自己什么方面。

②语言表现力匮乏。

③层次混乱,立意不明。

④最为重要的是学生无暇关注生活,就连自我也缺少必要的认识。

四、建议(一)命题建议中考命题要切实贯彻课程标准,忠实执行中考说明,以本次调研考试为参考,在命题中做到:1. 依标命题,遵循说明。

课程标准是命题的依据,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命题中不得违标、超标。

中考说明是教育局颁发的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中考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命题应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如《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范围、试卷四块结构及分值分配、主观题和客观题(含选择题)题型题量安排等。

2. 选材兼顾课内外,题目防止怪偏难。

古诗文命题要选材课内,但题目必须原创;其它板块命题要在课外选材,但考点要求在课内。

命题时,要杜绝怪题、偏题、难题、似是而非的题以及搬用陈题。

3.难易适度,体现坡度。

中考具有水平测试和新生选拔两大功能。

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和招生人数的增加,应该重视水平测试的要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努力控制试卷难度。

命题人员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合理规划考试的目标要求,把考查的重点放在“双基”上,反映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要掌握好试题难度预估技术,努力使考试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命题的科学性。

本次调研考试难度基本合理(如果避免阅卷中标准把握严、松不一的话),略为偏易,在试题的区分度上还要很好把握。

这些可作为命题参考。

4.作文命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不设审题障碍;形式上坚持二选一方式,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

另外,县市教研部门一致呼吁:(1)中考阅卷要抽调县市骨干教师参加。

此举有两大好处:一是他们通过接触试卷,能够尽早且更为详尽的了解学情,便于有的放矢的改进和指导教学。

二是可以集中全市优势兵力,进一步的保证阅卷质量。

(2)抽调阅卷教师要征求教研室意见,因为他们最了解一线教师,经他们推荐的阅卷教师能够保证德才兼备,品学兼优。

(3)阅卷经费有限,经协商,县市阅卷教师旅差、住宿费用可回单位报销。

(二)复习建议1. 遵循阅读规律,加大课外阅读的力度。

阅读应有一定的规律,即整体--局部--整体。

阅读不遵循规律,势必功倍效微。

如读小说,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这些行之有效方法。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疑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2.克服答题心态浮躁,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答题不规范的毛病。

不要急着去做题,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可以说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平时做题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程序,养成先读文,再读题,再带着问题读文,最后答题的良好习惯。

针对学生审题不清、语言表达不精练、答题不全面等问题,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快速又专心地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重要的句子要琢磨一下。

要注意审读题干、关注题目的考点、留心分值的设置,然后带着题目的要求再回到文中相应的位置筛选和整合信息。

在文字表述前,我们要将自己的阅读结果进行多方位的审视,要想得广一些,想得深一些。

想得广,就是避免对文章理解和题目把握上的遗漏。

想得深,就是要不断地设问:是这样吗?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其他答案吗?等等。

文字表述时也不能懈怠。

答案基本上都是以议论、说明为主的文字,所以回答问题要准确、简明,千万不能含糊其辞或简言答之。

3.作文注重学生审题,找准题中关键词,中心词,从而把握题目,达到快速准确作文。

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自我,关注生活,不但积累作文素材。

4.加强选择题目的适应性训练,选择题干扰选项较多,一定要养成耐心细致读题的习惯,灵活运用排除法。

文言文阅读理解、古诗词鉴赏切忌死记硬背,答题先入为主,平时训练后及时评价,开放应适度。

5. 文言文阅读避免重分析,轻诵读;重讲解,轻积累;忽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培养的倾向,注意文言文考查“言”“文”并重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