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常见花卉病害防治项目导读在花卉生产和贮藏运输过程中,常发生病害、其它有害生物的为害,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本章节主要学习常见花卉上发生的病害症状、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常见花卉常见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和其他病害的识别。
●掌握常见花卉常见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和其他病害的病原种类和发病规律。
●能够结合各类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
能力目标:●能正确识别常见花卉各类病害的症状。
●能正确识别常见花卉主要病害的病原属。
●能采用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来防治常见常见花卉病害。
引入目前,花卉生产是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在绿化及美化城乡环境、净化被污染的空气,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人们对花卉的需求日益增长,花卉的生产及外销已提到日程上来。
花卉是经济效益较高的植物,在有些国家的经济收入中已占重要地位,如荷兰、意大利、联邦德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
联邦德国花卉全年生产的价值高于汽车工业的产值。
利用它争取外汇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园林古国,花卉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由于近几年的开放政策,我国花卉外销及国内销售已大大增加,为了使花卉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及观赏效果,研究花卉病虫害的防治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病虫害的危害造成花卉生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各国的贸易和销售。
据报道,美国有86000公顷的观赏植物(包括球茎及草本花卉)由于线虫的危害,每年平均损失6亿美元之多。
花卉线虫病在我国的牡丹、仙客来、四季秋海棠、月季等观赏植物上发生日趋严重。
我国出口到日本的菊花、香石竹和唐菖蒲等花卉,曾因带有病毒病而被该国烧毁,并赔偿经济损失。
由于病毒病使香石竹的切花生产大幅度的下降。
月季黑斑病、菊花褐斑病及芍药红斑病等在我国普遍发生,以及红蜘蛛、蚜虫、介壳虫等虫害也普遍存在。
因此影响花卉的观赏价值与经济效益,所以加强花卉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各种花卉健康地生长发育、提高城乡环境绿化、美化和香化效率的必要措施,也是花卉栽培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任务10.1概述知识点10.1.1花卉病害防治的概念花卉病害防治是研究花卉病害的病原、症状的生物学特性、形态识别,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防治策略及防治技术的一门学科。
知识点10.1.2花卉病害的防治原则花卉病害的防治,首先要了解病害的发生原因、侵染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掌握危害的时间、部位、危害范围等规律,才能找出较好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是受寄主抗病能力、病原物的侵染力传播和环境条件、有益生物的综合作用。
因此,病害的防治方法也必须从这几方面进行:增强寄主抗病的能力;消灭病原,切断其侵染和传传播的途径。
只有从上述原理着手,才能较好地控制病害,达到防治效果,对一种栽培花卉的各种病害,必须从花卉生产的生态系统出发,根据花卉病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各种必要措施,将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允许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任务10.2 常见花卉主要真菌病害及防治由真菌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种类很多,发生危害严重的种类也很多。
根据发生、危害的特点,分为炭疽病类、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灰霉病类、霜霉病类、紫纹羽病、白绢病。
根据危害部位和症状特点,分为叶斑病类、畸形病类、枯萎病类、枝枯病类、茎腐病类、猝倒病类。
掌握各类真菌病害发生危害特点,对比同类真菌病害的不同点。
知识点10.2.1叶斑病类一、月季黑斑病1.分布与危害月季黑斑病为世界性病害。
是月季最主要的病害。
该病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百种蔷薇属植物及其杂交种。
此病为月季的一种发生普遍而又危害严重的病害。
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叶、落叶,月季呈“光杆”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
2.症状主要危害月季的叶片,也危害叶柄、嫩梢和花梗。
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斑点,直径为1.5~13mm,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有许多黑色小粒点。
严重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
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如图10.2.1-1)。
图10.2.1-1月季黑斑病3.病原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放线菌属和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的真菌侵染引起。
4.发病规律图10.2.1-1月季黑斑病1、症状2、分生孢子盘(引自:徐明慧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1993)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露地栽培,病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或枯枝落叶上越冬。
温室栽培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
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
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
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分时,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
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25℃,pH值为7~8,潜育期10~11d,老叶潜育期略长,为13d。
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
气温24℃,相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
在长江流域一带,5~6月和8~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期。
在北方一般8~9月发病最重。
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
植株衰弱时容易感病。
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
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当、卫生状况不佳等都利于发病。
月季不同品种间,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浅色黄花品种易感病。
老叶较抗病,新叶较感病,展叶6~14天的叶片最感病。
二、香石竹叶斑病1.分布与危害香石竹叶斑病为世界性病害。
是香石竹的主要病害。
感病后造成叶片叶斑和叶枯,并可造成茎腐、花不开放。
影响香石竹切花的产量和质量。
2.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危害茎部和和花蕾。
多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
发病叶片初期产生淡绿色水渍状的圆形病斑,直径可达3~5mm,后变紫色或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
有时病斑也可为不规则长条形。
茎上发病,病斑可环绕茎或枝条一周,造成上部枝叶枯死。
花苞受害,可使花不能正常开放,并造成裂苞。
天气潮湿时,发病部位产生黑色霉层(如图10.2.1-2)。
图10.2.1-2香石竹叶斑病1、时上症状2、分生孢子3、枯株症状(引自: 林焕章,张能唐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1999)图10.2.1-2香石竹叶斑病3.病原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链格孢属。
4.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及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
从伤口和气孔侵入。
温度在21℃左右、多雨、连作、老叶多等条件易于发病。
在温室内,此病全年都可发生。
露地栽培发病期为4~11月,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草体柔弱、叶形宽大的大花品系感病。
三、菊花褐斑病与菊花黑斑病1.分布与危害菊花褐斑病与菊花黑斑病,是菊花上常见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发生严重时,叶片枯黄,全株萎蔫,叶片枯萎、脱落,影响菊花的产量和观赏性。
2.症状菊花褐斑病与菊花黑斑病症状很近似。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病斑近圆形,紫褐色,背面褐色或黑褐色。
发病后期,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12mm,病斑中间部分浅灰色,其上散生细小黑点。
一般发病从下部开始,向上发展,严重时病斑相连,全叶变黄干枯,仅留上部2~3张叶。
菊花黑斑病病斑变黑枯死(如图10.2.1-3)。
图10.2.1-3菊花褐斑病1、症状2、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图10.2.1-3菊花褐斑病3.病原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腔胞纲、球壳孢目、壳针孢属的两种。
4.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器翌年吸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温度在24~28℃,雨水较多,种植过密条件下,该病发生比较严重。
露地栽培,北方地区8~9月为发病高峰期。
华南地区,5~10月发病较重,以秋季发病最重。
四、非洲菊褐斑病1.分布与危害非洲菊褐斑病是非洲常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发生严重时,叶片病斑累累,影响菊花的产量和观赏性。
2.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片上生几个乃至几十个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展成直径1-8mm 病斑。
病斑中央暗灰色,边缘具隆起的褐色线纹,外围紫褐色,病斑两面有时可见暗绿色霉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如图10.2.1-4)。
图10.2.1-4非洲菊褐斑病3.病原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瘤座孢目、尾孢属4.发病规律褐斑病病菌主要以子座或菌丝块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气温达到28℃,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经几天潜育开始发病。
一般华北于5月下旬开图10.2.1-4非洲菊褐斑病1、症状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引自: 林焕章,张能唐 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 1999)始发病,7-9月发生严重,南方发病较早,冬季温暖,雾大露重常发生。
棚室栽培非洲菊常年均可发生,有时延续到11-12月。
地块阴湿偏碱、阳光不足、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氮肥过多易发病,棚室湿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
五、山茶灰斑病1.分布与危害山茶灰斑病又名山茶轮斑病,是山茶最常见的重要病害。
此病在我国发生普遍,在山茶叶上形成大的枯斑,引起叶枯、早落。
连年发生树势衰弱,生长不良。
2.症状山茶灰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嫩梢及幼果。
发病初期,浅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黑褐色,病斑上有轮纹,散生粗大黑小点。
病斑可相互愈合。
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病斑穿孔或破碎(如图10.2.1-5)。
图10.2.1-5山茶灰斑病1、症状2、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图10.2.1-5山茶灰斑病3.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腔胞纲、黑盘孢目、盘多毛孢属。
4.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枯枝、病落叶上越冬。
分生孢子从伤口侵入。
该病高温有利发病,4~11月为发病期。
温室栽培周年可发病。
盆栽放置过密,管管理理粗放时病重。
六、叶斑病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肥水要充足;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上建造苗圃;种植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透光降低叶片湿度;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2.消灭侵染来源。
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病株,及时摘除病叶。
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
休眠期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
根据病害种类可选用下列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70%代锰锰锌、12%速保利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10~15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4次。
知识点10.2.2炭疽病类一、兰花炭疽病1.分布与危害在兰花生产地区普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