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重要性【摘要】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很庞杂,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审计人员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审查被审计单位所有的资料,核实所有的事实,而只能对重要的事项进行抽查,即在制度审计的基础上,采取抽样的方法,也就是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
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随着“审计重要性”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中运用的越来越频繁,通过对审计重要性涵义及意义的解释,对其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如何判断审计重要性和分配重要性水平的分析,对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判断审计重要性方法目录摘要: (1)一、审计重要性的概述 (2)1 、审计重要性的定义 (2)2 、正确理解重要性的定义应要注意 (2)2. 1、重要性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而言 (2)2.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 (3)2.3、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3)2.4、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3)2.5、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 (3)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 (3)1 、重要性在计划阶段的运用 (3)1.1、从质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3)1.2、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3)2 、重要性在审计执行阶段的运用 (4)3 、重要性在评价审计结果阶段的运用 (4)三、判断审计重要性方法 (4)1、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4)2、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5)3、重要性水平的分配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7)一、审计重要性的概述1 、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审计:审查核定财政收支、预算、决算等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
审计的主体是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机构或专职的人员,是独立的第三者,如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这就是说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信息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还包括其他经济信息及其所反映的其他经济活动。
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审查和评价,也即是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做出好坏优劣的判断。
审计的主要目标,不仅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审计是对资料作出证据搜集及分析,以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然后就资料及一般公认准则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
进行审计的人员必需有独立性及具相关专业知识。
常见的财务审计有以下三种:运作审计(作业审计):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
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
财务报表审计: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独立会计师进行。
在香港,财务报表审计亦称为核数,而会计师事务所则俗称为会计师楼。
在台湾,财务报表审计亦称为查核、查帐。
2 、正确理解重要性的定义应要注意2. 1、重要性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而言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
值得说明的是,在通用目的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基于将财务报表使用者作为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理性地做出相关决策的一个集体来考虑的。
注册会计师难以考虑错报对具体的单个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他们的需求千差万别。
例如,就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由于投资者是该企业风险资本的提供者,能满足这些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也将能满足该财务报表的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因此,在审计这样的企业时,投资者作为一个集体的信息需求是确定重要性的合适的参考依据。
所谓通用目的的财务报表,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的、用以满足广大使用者的共同信息需求的财务报表。
如果注册会计师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在确定重要性时需要考虑特定使用者的住处需求,以实现特殊审计目标。
2.2、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环境由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面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也不相同。
某一金额的错报对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来说可能不重要。
例如,错报10万元对一个小公司来说可能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大公司来说则可能不重要。
2.3、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审计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
主要是因为对影响重要性的各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
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来合理评估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仅从数量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只是提供了一个门槛或临界点。
在该门槛或临界点之上的错报就是重要的;反之,该错报则不重要。
重要性并不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2.4、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所谓数量方面,是指错报的金额大小,性质方面则是指错报的性质。
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
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
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2.5、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
二、审计重要性的运用1 、重要性在计划阶段的运用1、1从质量方面考虑重要性在许多情形下,某些错报或漏报在数量上看来可能是不重要的,但在质量上看来却是重要的,对此,《审计重要性准则》给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考虑。
这些考虑是: 1.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当然,审计准则只能给出一些原则性的考虑。
这些考虑,一是不能穷尽所有涉及到重要性质量方面的问题;二是不能指出当这些“质”的量为多少时,就该视其为重要的了。
审计准则在这方面所能做的,只能是给注册会计师指指方向,如何把握,要靠注册会计师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
1.2、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数量方面的重要性是指错误的金额重大性和对报表数据的影响程度,即多大金额的错误时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金额大的错误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某项业务错报或漏报金额虽小,从量方面考虑也许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看,可能是重要的,如舞弊、监守自盗、某些敏感账户的漏报等;从另一方面,小额的错误累计,可能会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成圣重大影响。
2 、重要性在审计执行阶段的运用在审计中,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
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
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
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
比如,一般来说4万元的重要性水平比2万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则意味着低于4万元的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仅仅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
如果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则意味着金额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仍然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4万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且还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金额在2万元至4万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
可见,重要性水平是4万元的审计风险比重要性水平是2万元的审计风险低。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
《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ll条就指出了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虑“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所以重要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其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确定,进而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
如前例,如果原本是4万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评估为2万元,显然,重要性水平偏低,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高,为了降低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而实际上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降低了审计效率。
相反,如果原本2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审计人员却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4万元,重要性水平偏高,这样会使审计人员误认为审计风险较低,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收集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必然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其结果是审计人员承受的审计风险增加。
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对审计人员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有着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3 、重要性在评价审计结果阶段的运用审计人员作为经济监督部门的执行者,在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查证工作,取得真实、合法的审计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准绳,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带任何偏见或成见;审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杜撰。
在进行评价时,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口头证据以及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发表对被审计单位(包括有关人员)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的意见,用事实说话,用审计证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