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测试题湖北武穴实验高中郭万升1、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2、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3、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
如右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A、节约生产成本B、便于官府监管C、带动民用企业D、与洋商争利4、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
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
”上述现象表明()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B、清政府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C、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D、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使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2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了清朝封建统治力量B、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了机器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7、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
回国的留美学生被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处。
二十三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此洋大学校长。
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①封建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④8、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该表反映了()类别年份原料手工制品机器产品1893 15.6 81.8 2.61910 39.8 41.4 18.81920 40.1 39.4 20.5①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②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进一步冲击③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④中国近代工业兴起并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9、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
”可见此时的钱庄()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1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11、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轮船统计年份船只吨位其中千吨以上轮船船只吨位1928 1 3522907911172134821930 2 7924154471382479691932 3 4565772571783422111935 3 895675173208461812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12、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4年份1912 1913 1914 1915工厂数(家)46 46 12 2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13、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
……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14、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15、一位历史学家在回忆南京解决前夕的生活时称:“中央大学每月发薪水的那一天,可以说是最紧张的一天。
各人在会计处拿到薪水,就得赶紧奔向新街口换成银元,立刻嘘嘘地赶到米市买米。
”这反映了()A、纸币无法用于购买粮食B、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C、囤积银元和粮食现象普遍D、银元币值较纸币稳定16、下列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5务。
”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其共同宿愿是()A、推动中国近代化B、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17、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
其积极作用表现在()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18、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19、据《光绪朝东华续录》记载:“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这说明了()A、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C、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20、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6加强21、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2、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23、右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关于该广告发布背景说法正确的是()①广告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②广告发布时孙文已经逝世③广告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④广告反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⑤广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24、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25、有人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不是在原有母体中孕育启动的,而是在列强的威胁和侵略7下,中断自身历史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近代化转变的。
这说明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点是()A、深受外部的影响B、有继承地发展C、艰难曲折地发展D、在沉沦中上升26、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27、(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
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花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
人闻其利,遂争往,及二春至诸多,则价骤降,如值银一百两,仅出银五六十两,非令大亏其本而去不休。
如是至三春至者必少,则又就最后者五六人,数倍其利以欣之,以诱华商未死之心。
庶明年人方踊跃来办。
”此段材料不能说明()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28、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注:第一时期外国人所办工业的1843—1894年的合计)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D、民族工8业发展缓慢29、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 4.4% 7.3%1942年58% 78% 49%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30、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