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校合育主题活动

家校合育主题活动

家校合育主题活动
学生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这三个方面不可替代。

教育界目前流行着一种理论:“5+2=0”,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五天接受的良好教育和两天在家庭所受的不良影响互相抵消了。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但确实体现了学生受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力度之大。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更加优良的成长环境,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本文着重在家校合育的途径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要把孩子教育好,单单靠学校和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步调一致,加强沟通,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复杂,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也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经常外出打工,且文化程度不高,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来监护,这样做极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的心理行为特征,或者会让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不爱说话、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

部分家长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少过问,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了学校。

而当孩子一旦出现了一点点问题,就一味责怪学校和老师,甚至亲自到学校兴师问罪,指责学校和老师误人子弟。

这种状况说明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家校互动,畅通家校合作“零距离”,积极开展家校合育主题活动,共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目前,很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途径,仅仅是采用家访、家长会的形式进行。

家长会往往会流于形式,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是由教师唱“独角戏”,缺少必要的交流与互动。

而且教师往往会片面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一味分析成绩优秀学生的情况,导致学困生问题生家长的参与热情不高。

我认为,家长会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陈旧做法,避免把家长会开成“庆功会”或“批斗会”。

在家长会上,不要一味讲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请家长代表谈谈自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平时会注意哪些问题,让其他家长汲取一些经验,长一点见识。

家长会上,也可以让所有学生到场,让他们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

比如某一次优秀的作业,某一次测验满意的成绩,某一篇在全班朗读的作文,某一张得意的书画作品等等。

让家长们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点点滴滴进步,为孩子的表现感到自豪。

总之,我们只需要一点点改变,就可以让教育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家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家校沟通方式,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有效手段。

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家访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走访家庭、电话家访、家访联系卡、预约家长来校、飞信联系、微信家长群、QQ家长群等等。

但是作为教师要注意,家访是交流,要避免将家访变成“诉苦”或“告状”,不要等到学生在校表现出了问题才想到家访,在平时就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及时与家长沟通,要多开发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多表扬。

家长学校是畅通家校联系的一种很好的媒体,办好家长学校能够让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沟通更紧密。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家长们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规律。

在家长学校,可以请家长代表现身说法介绍育人经验,促使其他家长的心理水平由依赖、应付性逐步向合作、目标性转化。

多平台、多层面的良性互动,能让家长感受到家长学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建立微信公众号家校通公共平台、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开展亲子活动展示学生特长等方式,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

总之,办好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更离不开广大家长的配合。

要教育好每一个孩子,需要家校共育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也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