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考研经验分享今天登陆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报考系统,看到自己已经被拟录取了,算是吃下了定心丸。
虽然之前也打过电话确认过,但总感觉不踏实。
如今大局已定,那就写写自己的经验,给后辈们一个参考吧。
先说说我自己,我于2011年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本科专业是行政管理。
所以考复旦史地所,基本上是跨学校、跨专业、跨届别,算一种另类的三跨生。
在决定考研以前,我在NGO 行业工作,算上全职实习的话,工作年限是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整整三年光阴。
相信很多人都会奇怪,既然已经工作了,而且历史地理又不是本专业,那为什么会选择考这个,而且还是复旦的史地所。
这个待我慢慢道来……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我本科学的不是史地专业,但是从小到大,地理和历史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两门学科。
在感兴趣的同时,我这两门课的成绩也很好,尤其是地理这一门(高考选科选的就是它)。
好到什么程度?只要是考试,第一名肯定是我,班级第一、全校第一、全区第一。
而且并不自夸,高中地理我并没有刻苦学习,只是很平常的用功,更多的功夫放在了语数外三门主课上了。
至于说为什么不选历史,那纯粹是因为选历史拿不了高分。
考地理一般我都可以在140分左右,历史要拿这个分数就会比较辛苦了。
如此而已。
说这些陈年旧事,本意并不是想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而是想向大家说明在历史和地理学科上,我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和底子在的。
这一点对之后的考研复习意义重大。
二、奇烂无比的英语为啥地理可以拿那么高的分,大学却只考了一个二本(而且还是二本二流)?大家一定有疑惑。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我主课不大好,尤其是英语!英语啊!~~~~我高考英语不!及!格!只考了83分啊亲们。
英语不好是从初二开始的,然后延及整个高中,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任何好转。
大学四级我是425分压线过,而且考了三次,六级则只有300多分。
所以其实英语是我最大的短板。
大三的时候身边许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而我直接放弃,考研这个念头连动都没动过。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块短板。
我心里清楚得很,有它在,考研是100%没门的。
三、为什么工作后再选择考研?哪有为啥工作了以后选择考研呢?这个就和自己的经历有关了。
高考填志愿选专业,现在想想那时候挺幼稚的,想着考公务员,也为了以后找工作方便,就报了行政管理这个专业。
大学后参加了很多实践(包括学生会这类),发现自己对公务员体制以及风格比较抵触,自己也并非混官场的人,所以便放弃了考公务员这条路。
所以到了大四毕业,就找了和公务员系统有那么些类似的NGO机构工作,既有利于社会公益,但又不属于体制,可以兼顾服务社会的理想和远离体制的决心。
这是好的,薪水其实也不错。
只不过,工作了几年以后,我发现整个NGO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相差比较大。
而从自己所在单位而言,几年下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进,同事一直在换(3年时间我的上司就换了4个,到最后一年,我是我们团队资历最老的一个,可我才24岁啊),团队目标一直在变,大BOSS对机构的规划也不甚清晰。
以至于有时候我们都不清楚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因为说不准下一次战略会议又要改变目标了。
我工作还是很认真的,2011年7月转正,2012年7月就升职成为主管。
薪水也还不错,至少在业内而言是高于平均水平很多的。
而且因为工作的关系,处理事务,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但是基于行业,机构的情况,再呆下去意义也不大了,而且该学的也学的差不多了。
所以,我便在2013年的11月做了一个了断。
四、回到原点改变现状的方式有很多,并非考研一条路(因为代价太大)。
这点我很清楚,所以在13年3月(辞职前半年),我参加了NGO行业的一家基金会(业内评价甚高,也是我看中的少数几家靠谱的NGO之一)的面试,冲了四关,到最后面试被刷(因为不太想加班,他们加班又很厉害),失败了。
这次失败以后,我就一直在想往后的路怎么办,纠结了大半年时间。
曾经,我也幻想过辞职后出去旅行个一年,走遍中国……呵呵呵呵呵,幸亏最后没有这样,不然今天我就不是在这里写经验贴,而是控诉鸡汤害人了哈哈。
那段时间,思考了很多,想了很多。
关于人生,关于未来。
总觉得,生而为人,要有一个专精的学问/技能,要能够依靠它立足于这个世界。
这正是我缺乏的。
思来想去,能够作为我专精的学问,也就是历史和地理了。
就这样,我又回到了7年前的原点。
五、选择历史地理学啊呜,既然喜欢历史和地理,哪有为啥不直接考地理或历史专业,而要去考历史地理学呢?其实从高中起,我就很喜欢上行政区划论坛,对政区,尤其是争取调整很感兴趣。
我很早就知道了谭其骧的历史地图集,一上大学就买了全套。
在大三大四逛上海书展的时候,很凑巧地在复旦出版社摊位上发现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这套书,其中总论一书翻阅了一下发现甚是喜欢。
综上所述,我很喜欢沿革地理,是的的确确感兴趣;同时,若要考地理或是历史的研究生,我没有经过正统的科班教育和学术训练,劣势明显,而历史地理学没有本科,自然大家差距会小很多。
所以最后选择了历史地理学这个专业。
查询了史地专业的现状后,比较有优势的也就复旦、陕师大和北大。
北大招的人少竞争尤其激烈,直接放弃。
剩下的也就是业内第一第二把交椅之间的选择了。
我始终中意复旦,但是有那么烂的英语在,所以直到正式报名,我才下定决心报考复旦大学。
六、备考啊呜终于到备考了。
我按照科目分开来讲吧。
先说专业课一:历史历史的复习开始的很早,从13年7、8月间就逐渐开始了。
不过因为那时候还在上班,所以主要是利用下班在地铁上的时间看书,那时候每天也就1个小时左右吧。
当时还买了世界史的教材,到了9月份公布考纲,傻眼了!史地所开始自主命题了!!虽说之前世界史的复习白费了,但心里还是窃喜的……毕竟原来统考里一半的内容没有了,而且中国史也不考1912年以后的,也少了很多。
总的来说复习的压力会小很多。
13年11月辞职以后,我首先看的是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边看边做笔记,不过这个笔记是比较粗糙的。
看完《纲要》大概是在13年12月底,大概花了2个月的时间。
14年1月初,我参加了14年的研究生考试,算是摸底,也是想看看第一年自主命题的题目是怎样的。
考下来,专业课我得了181分,平均下来历史大概也就是90分的及格分。
算是意料之中吧。
休息了一个月,14年2月开始,看张岂之的《中国历史》五卷本,同时也看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通史教程》。
方法是按照朝代顺序相互看,又以张岂之版本为底本,做详细的笔记,以求相互参校、补充,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历史脉络。
这么做的原因是我发现张岂之《中国历史》各卷质量层次不齐,尤其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编纂的很渣,所以便动起了上面的念头。
后来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不同的教科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一起看的话,有助于全面的学习和掌握。
上述工作到14年7-8月间就全部完成了,之后我马上开始了第二遍的温习,不过之后1-2个月的时间里,我适当缩小了历史复习所占的时间。
到了9月,历史统考的大纲解析出来以后,我就开始了针对性的复习,主要是针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方面。
后来又从淘宝网上采购了宣称是“复旦史地所考研”的官方材料。
买回来以后发现有用的东西不多,不过里面历史部分的资料倒是很充足,尤其是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方面,我都整理了出来。
如此这般,一直持续到14年底的考试。
专业课二:历史地理历史地理的复习比较简单:14年2月开始看邹逸麟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同时做笔记;大概在4-5月看完,之后看邹逸麟的《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和《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后两本相当于是第一本的详细版。
这三本书看完(大概也是14年8月左右)后专业知识基本上是没问题了。
我又打印了很多辅助资料,包括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不推荐),《历史地理》期刊(推荐)、《长水集》(强烈推荐)、《河山集》等等。
其中《历史地理》期刊,我是挑我比较感兴趣的文章来读。
《长水集》的话,考复旦的同学要好好阅读,一方面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考题里会考谭其骧先生的文章。
14年9月以后,历史地理部分我也进入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针对性学习的过程了。
这个资料来源就很少了,一般就是百度文库搜得到的那些资料,另一些就是自己的归纳整理。
如此这般,一直持续到14年底的考试。
公共课一:政治政治的复习我想大家都差不多。
14年初那次摸底,政治考了68分,而我考前只看了2遍大纲解析,别的什么都么做。
所以一度自信爆棚,觉得好好复习说不定可以考到80分。
不过现实是残酷滴。
2015年政治考试大纲出现五年来最大的改变……呵呵呵呵……罢了。
为了早作准备,14年8月我把前一年的政治大纲解析重新拿出来,简单的过了一遍。
15年的官方红宝书出来后,先是第一遍很认真的过了一遍,划线、理解;接着做配套的1600题,把错题涉及的知识点在红宝书上重点标出;最后第三遍,结合第一第二遍再次详细过一遍。
与此同时,购买了官方8套卷,肖八肖四。
如此这般,第三遍过完,肖四做完也就差不多12月底了。
公共课二:英语终于到英语了。
哈哈。
因为我英语很烂(14年初考试我英语只有23分),所以我是从最基础的开始学习。
两条腿走路。
第一条是背单词。
我用的是扇贝网的背单词系统,我在里面买了新东方的四级词汇、六级词汇和考研词汇(三本单词书之间有重复,一共大概5000多个单词)。
开始时一天50个单词,然后增加到100个,后期稳定在150个。
这样每天打卡,从13年12月一直持续到14年12月考试前一天(其实新单词在14年7月就全部背完了,不过扇贝网有复查功能,所以往后就是不断地检查、温习,最后几个月每天背单词有200多个)。
第二条腿是语法。
我买了张满胜的《英语语法新思维》三卷本。
从第一册初级开始,一章、一节、一句句的学习、弄懂,同时也做笔记,方法很笨,但是有效果。
这部分工作是在14年2月开始,14年6月底结束。
2014年7月开始(此时语法学习已经结束,新单词也进入了尾声),我开始了第一遍真题的练习。
真题练习主要针对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新题型,重点当然是阅读理解。
联系方法也很蠢啦,就是做题目,做错了就看后面的解析(其实做对了也一样看),然后争取文章都能够看懂。
第一遍真题结束后,我又买了新东方的《长难句》、《阅读》和《写作》的专项训练教材,其中向大家极力推荐《长难句》。
里面既有长难句的解析,也有常见考研单词的汇总,学习起来可谓一举多得,帮助极大。
《阅读》一册,我主要是保持做阅读的状态,自14年7月起,我就保持着每天2篇阅读的状态,直到考试。
《写作》的话,则主要就是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抄范围,模仿范文写作等等。
都是笨办法。
14年10月间,开始了第二轮真题练习。
此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客观题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再往后,就是日复一日地温习单词,做阅读,抄写作,复习语法,直到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