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阳明不必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启示

王阳明不必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启示

王阳明的“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启示
从南宋到明朝以来朱熹的理学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并且由于当政者感觉朱熹的学说有利于王朝的统治就把朱熹的理学奉为正统思想、统治思想。

因此南宋、元朝到明朝朱熹的理学都是作为一种正统思想,一直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朱熹解释自然界、解释万事万物,他把它分成为两个概念,一个“理”和一个“气”,“道理”的“理”,“空气”的“气”。

他认为“理”是先于“气”而存在的。

即使“气”消灭了,“理”还存在着,朱熹认为“理”是这样绝对的一种东西。

朱熹的学说在历史上当然有它崇高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在中国有影响,后来还影响到朝鲜、影响到日本,甚至还传到欧洲。

但是,即使是这样一种统治思想、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它仍会发生一个问题,那就是沉闷而无新义,因此明朝的前期,就有一些思想家提出对朱熹的理学表示怀疑,对他进行挑战,希望摆脱他的控制。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陈献章,陈献章表示要怀疑。

他认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目的就是要摆脱朱熹的理学对人们的控制,另辟蹊径。

王阳明则更进一步,他要摆脱朱熹的理学,他就很巧妙地把朱熹认为绝对至上的那个“理”,移植到每个人的“心”里面去。

他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就是说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儒家哪一个圣贤的论述,而是自己的“心”,所以叫做“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王阳明的这种说法,在当时有一种思想解放的意义在里面。

那么从陈献章到王阳明那个时代就掀起了一个自由主义的思潮或者说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其中王阳明还认为“不必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就是说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仅仅依据孔子的是非标准,而是依靠每个人自己的“心”来判断是非。

“理”是存在在你的心里面的,每个人都有,你去发现它就是了。

所以他有这样两段话,第一段就讲“心得”,他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所心得了,这个话尽管它不是孔子讲的,我也不认为它是错的。

反过来,就是我对这个没有心得,这个话虽然是孔子讲的,我并不认为它是对的。

放开来说就是不要把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衡量所有是非的一个标准,即孔子讲过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孔子没有讲过的也不一定就是错的。

第二段话是讲“道”和“学”的,他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就是说“道”和“学”不是朱熹一个人可以垄断的,也不是孔子一个人可以垄断的。

而是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

这就意味着他在向朱熹、向孔子挑战。

这样,思想界出现了一种新气象或者说一股新鲜的空气,不再是沉闷、僵化。

并且且破除了人们长期以来禁锢在头脑里面的很多条条框框。

从孔子一直到朱熹,这个儒家的经学,始终以一种僵化的、凝固的状态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没有人敢对它进行批判,更不用说要
摆脱它。

王阳明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要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这在当时应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创举。

后来王阳明的“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被进一步发展,就有人提出: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就是千说千百年来为什么没有是非可言呢?就是都把孔子的是非标准当做了是非标准,所以没有是非可言。

并且还有人说,孔子本人也没有叫大家都要学他。

这就使得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投入了一个强烈的炸弹,引起了轰动,为之震惊,也令人感叹。

由此,我们不得不肯定王阳明的“不必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在当时破除了人们长期以来禁锢在头脑里面的很多条条框框,引领了思想解放潮流,使明朝的思想界出现一种新气象或者说一股新鲜的空气,不再是沉闷、僵化。

物极必反,王阳明的“不必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虽然打开了人们的思路,使不必拜倒在圣贤的脚下;但是这又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人们会凭借自己的聪明,轻易地否定或者批判以前的那些圣贤,即人们可以任意地解释儒家的经典,而不必去深深地探讨儒家经典的文本来高谈阔论,那么就会肆无忌惮。

更甚者这样下去会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人们为了追求新奇而走向空虚,人人都可以说我认识了孔子的真面目,但是结果并不能认识孔子的真面目,而把孔子的真面目丢失掉了,离开孔子的真相越来越远,不是越来越近。

或者说是“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即高谈阔论,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例如,泰州学派的王艮,他强调不必见闻,也不必思虑,甚至公开讲:不称师、不师古。

不师古就是不把古代的圣贤当做老师,不称师就是说他心目当中没有什么圣贤是可以作为他的老师的,就相信自己。

这样就有一种肆无忌惮的样子了。

王阳明的“不必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虽然打破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条条框框,有一定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但是把它影响到极端,就会出现“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而只会高谈阔论的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既然有积极的一面,那么也必然会有消极的另一面。

对于任何事物的长短利弊,我们都不必说绝对的话,肯定一方否定另外一方。

我们要学会辩证的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我们既要认识到它积极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它有缺陷的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