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魏丕植作者简介:魏丕植(1963-),男,四川省盐亭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

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

《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

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

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

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

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

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

有鉴于此,我们姑且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是基于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之民族大义,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和阐释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

这时的国学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

此后,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蜕变,从“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段时间,虽然对国学的批判之音不绝于耳,但国学研究成果实为可嘉,堪称是国学发展中的“昌盛”期。

北大的国学门、清华的国学研究所等,皆旨在“融会中外、博通古今”,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同时,欲“寻出中国之魂”,尤试图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都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国学大师。

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就是其最漂亮的注解。

新中国前30年,国学基本上处于边缘、失语的状态。

在“文革”浩劫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个重灾区,秉承“不破不立,大破大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3]的理念,国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国学研究出现了断裂,甚至使几代人失去了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直至20世纪80年代,面对精神贫困、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的局面,清醒过来、冷静下来、走出藩篱的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希冀重铸国家的价值支撑与民族的精神灵魂,希望重塑中华文化的崭新形象。

于是有了“寻根热”、“文化热”,传统文化的许多问题被尖锐地提了出来,国学研究也随之被提上日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国学可以说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多棱镜,反照出了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多种思潮频领风骚,多重价值彼此制衡的复杂时代。

因此,我们认为,当今的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的学术文化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研究、阐释、重估和创新的一门学问。

二、国学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传统文化为研究和阐释对象的国学,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积淀的核心价值和人文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道德理念,传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

它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一)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

民族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对于本民族历史的肯定、文化的自信、信仰的坚定、价值观的认可。

在今天这样一个多极制衡、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民族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根本。

近代以来,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内忧外患的交困窘境,一些人把国运的厄难归咎于传统文化思想,怨恨线装书不能抵抗洋枪洋炮;视中国传统文化为落后、保守、封闭的象征,而把西方文明当作精神偶像,视为解救中国危亡的最佳选择,死心塌地地学习西方,主张“全盘西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却视为“糟粕”和“垃圾”,一股脑儿地推向边缘,抛向深渊,于是“打倒孔家店”、“破四旧”、“批林批孔”甚嚣尘上,几乎“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了”。

这一切使民族主体意识几乎丧失殆尽,民族文化自信严重缺失,国家的尊严感、民族归属感、文化的认同感渐行渐远。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近代以来,伴随着国运的兴衰沉浮,一些人把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遭遇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抛弃了既有的传统,丢掉了固有的根本,对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概抹杀,全盘否定,使其遭受了颠覆性的摧残和破坏,造成几代人对自己的传统相当疏离,对自己的文化颇感陌生,不知道孔子、屈原、李白为何许人也。

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找不到精神的家园,也就寻不着灵魂的皈依,只能浮游无根,摇摆不定。

经过历史洗礼和时间考验而世代传承下来的国学经典,其实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今天,我们弘扬国学、研究国学,就是要用国学中那深厚的民族主体意识,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民族自信,保持中华民族主体性,增强中华民族自觉性;就是要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搭建起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增强海峡两岸同胞以及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民族早日走向复兴。

(二)国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4]这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精神内涵和思想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

“儒、道、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其核心都是“和”文化、“和”艺术。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倡导人与人相处时坚守“仁”与“和”的准则;佛家文化是解释生死轮回,主张化解,反对矛盾冲突,其实质还是一个“和”字;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合乎规律”等,这更是以“和”为价值追求的体现。

由此可见,三大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均是以“和”为中心。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以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周易》中的“保合太和”[5],《尚书》中的“协和万邦”[6],《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8],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9],等等。

虽然这些有关“和”的思想是几千年前农耕文明的产物,但它的核心理念和普世价值仍然是今天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石,表达了国学先哲“尚中贵和”的思想。

如果我们的“和谐文化”脱离了传统、背叛了经典,就成了空中楼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和精神的归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所在。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并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共有家园。

而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必须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民族性,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返本拓新,不断推陈出新。

如果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精神家园也无从安置。

(三)国学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0]而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4]。

这既是党中央对文化软实力作用高瞻远瞩的认识,也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说明党和国家已从战略高度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纳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当前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现在,如何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硬实力能赢得战争,软实力能赢得和平。

经济中国、科技中国、生态中国、和谐中国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中国的强势。

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就必须着眼于“文化”。

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强盛的精神源泉,也是当下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所在。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崇尚暴力和战争的民族,故其文化思想和政治主张中虽然没有“软实力”的概念,但却蕴涵着丰富的“软实力”的思想资源。

像儒家所倡导的“以理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的仁政思想,道家“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考,等等,莫不如此。

而只有将这些优秀思想价值融入人类的本能,成为共同的文化价值,中国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才能真正成为强国,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如果离开了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国学,离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国学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有着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的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