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电保护的意义、基本要求、发展

继电保护的意义、基本要求、发展

继电保护的意义、基本要求、发展
摘要: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都可能引发系统的事故。

即整个系统或其中一部分的正常工作遭到破坏,以致造成对用户少送电、停送电或电能质量降低到不能容许的地步,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和人身伤亡。

从继电保护的意义、基本要求、发展简单介绍继电保护。

关健词:继电保护意义基本要求发展概况
1 继电保护的意义
电力系统各元件之间是通过电或磁联系的,任一元件发生故障时,会立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系统的运行。

因此,切除故障元件的时间常常要求在十分之几秒甚至百分之几秒内。

显然,靠运行人员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现故障元件并予以切除是不可能的。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在每一电气元件上安装具有保护功能的自动装置。

这种保护装置截止目前,多数由单个继电器或继电器与其附属设备的组合构成,又称为继电保护装置。

在电子式静态保护装置和数字式保护装置出现以后,虽然继电器已被电子元件或计算机所代替,但仍沿用此名称。

在电力工业部门常用继电保护一词泛指继电保护技术或由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组成的继电保护系统。

继电保护是指能反应电力系统运行中电气元件发生的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并依此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

其基本任务是。

(1)当故障发生时,自动、迅速、有选择地将故障设备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以保证系统其余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并使故障设备不再继续遭到损坏。

(2)当发生不正常运行状时,自动、及时有选择地发出信号,由运行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切除对系统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设备。

可见,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保证系统安全运行、保证电能质量、防止故障的蔓延及事故的发生,有其极重要的作用。

2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性能要求是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

基本要求之间,有的相辅相成,有的互相制约,需要针对不同的使用条件,分别地进行有机协调。

(1)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保护装置动作时,仅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停电范围尽量缩小,以保证电力系统中的无故障部分仍能继续运行。

选择性就是故障在区内就动作,区外不动作,当主保护未动作时,由近后备或远后备切除故障,使停电面积最小。

因远后备保护比较完善(对保护装置DL、二次回路和直流电源等故障所引起的拒绝动作均
起后备p(4)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保护区内发生故障时,它不应该拒绝动作,而在正常运行或保护区外发生故障时,则不应该误动作。

影响可靠性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内在:装置本身的质量,包括元件好坏、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制造工艺水平、内外接线简明,触点多少等。

外在:运行维护水平、调试是否正确、正确安装。

上述四点基本要求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矛盾的。

如对某些保护装置来说,选择性和速动性不可能同时实现,要保证选择性,必须使之具有一定的动作时。

可以说,继电保护技术就是在不断解决这些联系和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是分析、研究、开发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基础。

在电力系统中,当确定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和构成方案时,还应适当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

应综合考虑被保护元件与电力网的结构特点、运行特点及故障出现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因素,依此确定保护方式,而不能只从保护身的投资来考虑。

因保护不完善或不可靠而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一般会大大超过即使是最复杂的保护装置的投资。

实践表明,继电保护装置或断路器有拒绝动作的可能性,因而需要
考虑后备保护。

实际上,每一电气元件一般都有两种继电保护装置,主保护和后备保护。

必要时还另外增加辅助保护。

反映整个被保护元件上的故障并能以最短的延时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的保护称为主保护。

主保护或其断路器拒绝动作时,用来切除故障的保护称为后备保护。

后备保护分近后备保护和远后备保护两种:主保护拒绝协作时,由本元件的另一套保护实现后备,谓之近后备;当主保护或其断路器拒动时,由相邻元件或线路的保护实现后备的,谓之远后备。

为补充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不足而增设的比较简单的保护称为辅助保护。

3 继电保护的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电力系统的发展,使得系统容量不断增加,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系统接线及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

为满足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提出的四个基本要求,继电保护也由简单的过电流保护开始,相继出现了方向性电流保护、低电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高频保护、微波保护、行波保护等。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仅与电力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电子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新技术、新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20世纪最先出现的感应型过电流继电器,到50年代的晶体管及整流型继电保护,再到80年代的集成电路继电器,无一不反映了当时这些领域的新成果。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处理器的迅速发展,微机保护在电力系统中逐步得到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机保护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现在技术已日臻成熟,在我国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微机保护具有巨大的计算、分析和逻辑判断能力,有存储记忆功能,可用同一硬件实现不同原理的保护。

微机保护除了保护功能外,还兼有故障录波,故障测距,事件顺序记录以及通过计算机与调度交换信息等辅助功能。

这些辅助功能方便了保护的调试及事故处理。

再加上微机保护本具有自检和互检功能,使保护的可靠性更高,也更易于安装、调试和维护。

参考文献
[1]李晓明.现代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张保会,尹项根,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陈文高.配电系统可靠性实用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