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西医学中医的感想体会西医学中医的体会检验科刘长德为了医院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医院将从一个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并在回医药的开发以及理论的形成上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

为实现并迎接这个转变,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西学中班。

通过半年的学习,自己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内涵有个进一步的了解,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西医的理论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极大提升了自己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体会很深。

现就学习心得作一小结。

一、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 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 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

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这部本草载药844 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

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

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 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 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中医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

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

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

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

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

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

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

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

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

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 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

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等。

中医药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

现代科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

例如,50 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

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

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

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

应该说,西医药学理沦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

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正因为此,西方医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经络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

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三、中医学的现状的思考1( 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2.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4.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

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篇二: 中西医心得体会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中医西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李琦1305033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

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

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

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

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

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 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 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 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

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 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 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 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 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

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

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 它们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

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

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

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

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