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ppt课件
14
《江城子》总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 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 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 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情调。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15
• 教师寄语 •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
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 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 青山,像 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 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 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 的“明月夜,短松冈”
16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 霜。
4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 “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 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
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 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 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 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 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 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 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 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 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5
2. 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 而
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
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
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
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
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
1.此时异地 2.此地异时 (过去、未来) 3.异时异地
梦境、神鬼世界
23
•除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之 外,你认为文本中还使 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4
25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原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 消得人憔悴”);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 “艰难苦恨烦霜鬓”)
6
合作探究: 十年了,十年死别,思念 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 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看我,我看 看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样的情境,还有哪些诗句与之相似 呢?)
“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是啊, 便是千言万语,也无从说起,这是一种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是夫妻重 逢百感交集的情感真实写照。
7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8
理清思路,明确手法
梦前
梦中
梦后
十年生死
实
相顾无言
虚
月圆人亡 虚
虚实结合
9
实: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丰富诗歌内容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21
• 你还记得有哪些诗歌使用 了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 这些诗词,认真体会何为 “实”?何为“虚”?
22
实: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丰富诗歌内容
具体、明朗、真切
扩大诗歌意境
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强化诗歌情感
空灵、飘逸、含蓄
时空转移 虚
12
• 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 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 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 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 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3
•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 瑰丽的诗句详细描写了天界的神秘与美丽, 衬托出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 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不屈志节, 是虚实结合手法的典型表现
夜来幽梦忽还乡,明月夜,短松 冈。
17
析题
这首词的题记为“记 梦”,那么词的上片 是不是直接写梦?是 否可以删除?
18
不能,作这首词的时候, 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这十 年来苏轼一直没有停止对妻 子的思念,这思念是感情的 铺垫,正因为“日有所思”, 才有了下片的“夜有所梦” 了。
19
理清思路,明确手法
梦前
梦中
梦后
十年生死
实
相顾无言
虚
月圆人亡 虚
虚实结合
20
《江城子》总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 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 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 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情调。
江 城 子
苏轼
苏
轼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21岁 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 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 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 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
2
写作背景
具体、明朗、真切
扩大诗歌意境
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强化诗歌情感
空灵、飘逸、含蓄
时空转移 虚
1.此时异地 2.此地异时 (过去、未来) 3.异时异地
梦境、神鬼世界
10
• 你还记得有哪些诗歌使用 了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 这些诗词,认真体会何为 “实”?何为“虚”?
11
•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 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巴山 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 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 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 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 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 二字怎么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看不 清楚的意思。为何看不清?
• 答:①表面意思:生死相隔, 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 (花落人亡两不知); ②深层意 思:写内心的空虚、怅惘、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