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我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储量相当丰富,中国一次能源的探明储量和居世界的位次如下:煤炭探明储量1500Gt 位居世界第三石油探明储量7.0Gt 位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3300Gm^3位居世界第十六位水电探明储量0.68GkWh 位居世界第一。

现已探明,我国煤炭占能源资源总储量的98%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不到2%,这是我国能源储量构成的最大特点。

我国能源储量构成以煤为主,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我国能源自给政策的基础。

我国能源的地区分布:我国能源分布广泛,但能源种类及储量分布极不均衡,差异很大,表1列出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构成。

由表1可见,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是我国煤炭、水力、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人均能源丰度较高,东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能源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能源资源的构成%地区能源合计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参源丰度tce/人华北43.9 64 1.8 14.4 98.2 1.3 0.5 2680东北 3.8 3.1 1.8 48.3 54.6 14.2 31.2 293华东 6.0 6.5 4.4 18.2 72.9 22.5 4.6 141中南 5.6 3.7 9.5 2.5 44.5 51.8 3.7 142西南28.6 10.7 70.0 2.5 25.2 74.7 0.1 1218西北12.1 12.0 12.5 14.0 66.7 31.3 2.0 1216中国能源供需状况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20亿吨标准煤。

原煤产量达到22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达到1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003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2位。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能源供应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

/十五0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中,我国国内资源的供给率平均为9316%,平均差率为614%,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614%、718%和713%。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和储采比水平低。

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一次能源的储量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居世界第3位、第12位、第22位和第1位。

2000年,我国能源资源预测总量为4万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4%。

探明能源资源总量为82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预测资源总量的20%。

截至2005年底,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资源探明率为2513%。

探明可采储量70亿吨,占探明储量的2711%。

剩余可采储量为2419亿吨。

如果没有新发现大型油田或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按目前原油生产能力计算,只可继续开采14年,远低于世界原油41年的储采比水平。

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同样匮乏。

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1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为1613%。

探明可采储量约为315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为21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55年,仍低于世界天然气58年的储采比水平。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中国的煤炭资源状况要好的多。

截至2005年底,探明可采储量为10430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3326亿吨。

若保持目前原煤开采强度,大约可继续开采150年。

探明可采储量的开采条件差,有相当比例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21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各种资源的占有率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按人均可采矿物能源资源,200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55%、11%和4%。

人均能源资源总量约为3193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14%。

其中人均原煤资源和人均原油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12%和9%。

31能源供应结构过度依赖煤炭。

从能源供应结构看,长期依赖煤炭,石油供应缺口不断扩大。

2005年,我国原煤产量达22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7614%,比1978年提高了611个百分点。

而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仅有118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216%,比1978年下降了1111个百分点。

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不仅加重了环境和运输的压力,而且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41部分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我国能源生产基本可以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总体能源当量对外依存度不到5%。

但是品种结构矛盾比较严重。

/十五0时期,各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1%、3218%、3913%、4715%和4319%。

由于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我国石油进口又以国外油轮运输为主,因而增加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加快。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增速高达1513%和1611%。

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213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第一大消费国、石油和电力第二大消费国,石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212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13亿吨,煤炭从1312亿吨提高到2117吨。

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重新显现。

21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偏高。

1990)1995年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左右,近年来,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在68%左右同世界各国相比,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为6717%,大大高于世界2712%的平均水平,OECD国家平均为2111%,美、英、法、日分别为2412%、1618%、418%和2315%,巴西、墨西哥分别为611%和612%。

31终端能源消费以制造业能源消费为主。

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

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居主导地位,2004年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316%。

从2004年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前15位行业排名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位居第一,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1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到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1419%和1314%,三项合计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50%。

1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仍然较快。

受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低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见表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能源变化,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的 2.3%上升到2008年的7.2%,并维持了年均9.9%的罕见高增长率。

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能源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纵观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高经济增长背景下的经济效率是极低的,是一种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进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趋于激化,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能源供给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大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总地质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俄罗斯,主要能源产量也都已居于世界前列。

其次,从人均角度来看,中国能源占有量则较少。

据统计,2007 年底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87 吨、1.86 吨,2270 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9%、7.5%、8.3%;水电资源人均技术可开发量1900 千瓦时/年,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4%,从这种角度上来看,我国又是个地道的“资源小国”。

再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集中于华北、西北地区,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重要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然而,中国主要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分布与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别,对资源配置和能源运输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能源开发难度较大、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更是使得当前的能源供应根本无法满足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能源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之中,长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中国能源消费量由1953 年的0.54 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 年的26.84 亿吨标准煤,增加了接近50 倍。

2004 年中国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2002 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急速增长,我国的重工业化特征开始显现——钢铁、冶金、水泥及电解铝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占GDP 的比重由1990年的50%急速上升至2005 年的69%,由此导致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已经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02-2004 年连续三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均大于1,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持续。

所以,未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速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使得我国能源供应状况不断恶化,“油荒”、“电荒”和“煤荒”接踵而至,中国经济发展开始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能源约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

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 3.9%,仅次于印度(4.8%)。

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

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

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

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

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