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导学案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前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什么是学案?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
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
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3、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
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4、开展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是:1)出示学案,学生自学。
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
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告诉学生学案中那些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
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
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
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精讲释疑,首先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
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
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
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学案?1)拿到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认真进行预习。
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老师提高。
在完成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
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6、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师的导?1)指导学生的自学。
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2)指导学生的交流。
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解决的问题在小组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3)引导学生的质疑。
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引导学生的小结。
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5)辅导个别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7、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1)凡是有导学案的课节,教师一般要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可布置学生预习。
2)教师不仅要使用导学案,更要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
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可以变化其中的某些环节,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易于操作,不可一味地照搬照用。
3)导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教师要及时批改。
4)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好学案。
小提示:1、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2、导学案问题的来源。
(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1)教材中的重点、难点;2)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3)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4)教师自己最想讲的知识;5)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3、课前预习(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
以前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少部分学生能够预习但没有习得方法,不能突出学科的特点。
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想学什么,只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
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
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三点:解决基本问题。
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要处理的准确扎实;强调中心问题。
预习中有关课文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
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导学案备课模式“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周六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备课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所要讲的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容。
3、轮流主备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4、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
6、整理成册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知识】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今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先生文集》籍(767—830) 唐诗人字,原籍吴郡(今),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水部”或“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太祝”籍是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王”有《司业集》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自学导航】1.我能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给带点字注音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意万重()洛()阳榆()关那畔()行千帐()灯风一更()3.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4.解释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泊船瓜洲泊船瓜洲的意思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整句诗的意思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5.自己多读几遍这三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6.认真朗读三首古诗,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在小组说一说2、《泊船瓜洲》诗人所在的瓜州与他的故乡是近还是远?为什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3、你喜欢《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结合课后资料袋想象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4、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籍对家乡的思念呢?作者在城里都看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请你也来感受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5、细细地品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练练测测】1、读《泊船瓜洲》填空作者当时船停泊在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诗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等描写春天的词语,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3、王安石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抄一抄4、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5、默写《秋思》【能力提升】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复恐”“临发”“又”变成“送家书”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15 说勤奋四年级______班学生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9个生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