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有机化学复习提纲一、题型 : 命名或写出结构式 2、完成反应式 3、选择及填空 4、鉴别5、推断6、合成二、重点1.多原子分子:键能≠离解能,为同一类的共价键的离解能的平均值2.体积大、电负性小,键的极化度大3.烷烃的优势构象4.常见的烷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叔丁基5.次序规则: -I>-Br>-Cl>-SO3H>-F>-OCOR>-OR >-OH>-NO2>-NR2>-NHR>-NH2-CCl3>-CHCl2>COCl>-CH2Cl>-COOR>-COOH>-CONH2>-COR>-CHO>-CR2OH>-CHROH>-CH2OH>-CR3>-C6H5>-CHR2> -CH2R>-CH3>-D>-H6.Z/E命名法: 优先基团在双键的同侧,Z-优先基团在双键的异侧,E-7.顺反异构:(1)分子中存在限制碳原子自由旋转的因素,如双键或环(2)不能自由旋转的碳原子,各连有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时,即a≠b 且d≠e8.共轭二烯烃:键长的平均化9.顺序规则:HC≡C->CH2=CH->CH3CH2--COOH >-CHO >- CH2OH10.某烯炔11.沸点: 同碳数,直链比异构烷烃的沸点高,支链数增加,沸点减小;同碳数,相同支链数,对称性增加,沸点略有增加(比直链的低)12.熔点: 分子对称性高的在晶格中排列比较整齐、紧密,分子间力大,对熔点影响较大13.14.烯烃:能溶于浓硫酸;中性或碱性,冷稀的高锰酸钾溶液,有MnO2沉淀的生成,一般不用来鉴别,实验室制备邻二醇的方法;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重铬酸钾溶液,C= C断裂氧化成C=O,C上的H氧化成-OH;臭氧氧化,无氢的(= C RR ' )生成酮,含一个氢的(= CHR)生成醛,含二个氢的(= CH2)生成甲醛CH2=CH—Cl CH2=CH—CH3 诱导效应- I(吸电子诱导效应)+ I共轭效应+C(斥电子共轭效应)(P多-π共轭)+C(σ-π超共轭)亲电加成活性-I> +C活性减弱(致钝)+ I,+C活性增强(致活)定位(由共轭决定)+C +C15.16.H: 3ºH >2ºH> 1ºH > CH3-H 与离解能有关,离解能越低,越易裂解游离基的稳定性:3ºR·>2ºR· > 1ºR· > CH3 ·17.烯烃亲电加成反应机理:加Br2时,电负性大的带正电荷不稳定(氯电负性更大,不会形成氯鎓离子); 乙烯通入溴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反应时,产物除了1,2-二溴乙烷外,还有1-氯-2-溴乙烷;加卤化氢,活性顺序HI>HBr>HCl,第一步质子(H+)与烯烃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亲电加成:烯烃>炔烃18.马氏规则(新):试剂中的正离子或带正电性的基团、原子主要加到双键中电子云密度比较高的碳原子上(注:共轭效应);过氧化物效应(反马氏产物),只有HBr 有过氧化物效应,而HF、HCl和HI无过氧化物效应19.末端炔烃的酸性(炔淦的生成):Ag (NH3)2NO3-白色,Cu (NH3) 2Cl-棕红色;炔烃用硫酸汞作催化剂(酸性)与水发生加成,先生成烯醇,后者立刻转变为更稳定的羰基化合物20.共轭体系: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1)p轨道有孤对电子:斥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P多-π共轭体系(2)碳正离子:P缺-π共轭体系,烯丙基型C+很稳定碳游离基:P等-π共轭体系σ-π超共轭体系:斥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电子云从多电子的σ键流向少电子的π键σ- P超共轭体系:斥电子共轭效应(+C效应)电子云从多电子的σ键流向少电子的P键使C+电荷得到分散而稳定,游离基也类似21.1,3-丁二烯的加成:加溴,生成3,4-二溴-1-丁烯和1,4-二溴-2-丁烯(高温);加HX,也得到1,2-及1,4-(高温)加成产物(-CHO,-COR,-COOH,-CN,-OH等)吸电子基团,有利于反应进行22.螺环和桥环的命名23.环己烷构象:椅式,船式ea键型aa键型ee键型(优势构象)24.环丙烷在常温时可与氢卤酸发生加成反应,环丙烷衍生物的加成符合马氏规则(断裂在含H最多和最少的C上)环丁烷常温时不起反应,以上的环烷烃不发生该反应25.26.卤代反应: 苯的同系物与卤素的反应比苯容易,邻位或对位取代; 硝化反应:浓硝酸及浓硫酸的混合物(混酸)共热,苯的同系物硝化反应比苯容易,邻、对位;磺化反应27.傅-克(傅瑞德尔-克拉夫茨)反应:芳香烃在无水AlCl3作用下,环上的氢原子也能被烷基和酰基所取代;苯环上有强吸电子基(如-NO2 、-SO3H 、-COR)时,不发生傅-克反应a、烷基化反应:卤代烷在AlCl3的作用下生成C+,C+在进攻苯环之前会发生重排成稳定的C+(三个C以上)b、酰基化反应:常用的酰基化试剂是酰卤,此外还可以用酸酐得到丙苯可用该方法28.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邻、对位定位基,a、含孤对电子,-CH3除外。
(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电负性比第二相连的原子大)b、取代基与苯环有给电子共轭效应+C 弱致钝:;强致活: 羟基(-OH),+C>>-I间位定位基:a、正离子;含重键(双或叁键)(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电负性比第二相连的原子小)b、取代基有吸电子共轭效应-C和吸电子的诱导-I精品文档29. α-位游离基的稳定性:30. 苯侧链上只要有α-H ,无论多长都被氧化为-COOH ,氧化剂 :重铬酸钾的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溶液31. 萘:一般发生在α位32. 环戊烷多氢菲33.34. 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①共平面的环状闭合共轭体②π电子数为 4n+2(n=0,1,2,3…整数) (休克尔规则)π电子数的计算:①负离子:碳原子数+电荷数 ②正离子:碳原子数-电荷数35. 旋光度α :偏振光振动面旋转的角度; 比旋光度[α]Dt : 是旋光性物质特有的一种物理常数36. 外消旋体(racemic mixture) :等量对映体(互为镜象、但不能重合)的混合物,用“dl” or “±” 来表示37. 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 ①横前竖后②标准Fischer 投影式:主碳链直立,编号小的居上 交换规则 RS 判断:“小上下,同向;小左右,反向”—从大到小原则38. 具有2个相同C*的化合物:(2R,3S),(2S,3R)-内消旋体mesomer39. 判断分子手性:是否具有对称面(中心);有C*的分子不一定是手性分子,手性分子不一定有C*40. 2S,3S-2-羟基-3 -氯丁二酸4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42. 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a.被-OH 取代:碱(NaOH/KOH)溶液和加热,又称碱性水解(P-π共轭,一般情况下难反应)CH 3CH 3CH 3CH 3CH 3CH 3C H 3CH 3C H 3连-三甲苯 偏-三甲苯 均-三甲苯1,2,3- 1,2,4- 1,3,5-b.被-CN取代:NaCN/KCN,乙醇和加热;生成腈(RCN),腈水解制备多一个碳原子的羧酸c.被烃氧基(-OR)取代:威廉姆逊合成法,这是合成醚的反应。
一般用伯卤代烷d.加热,无↓加热,有↓室温↓活性:由碳正离子稳定性决定43.卤代烃消除反应(β-消除):碱(NaOH/KOH)的乙醇溶液共热;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44.查依采夫(saytzeff)规则:卤代烷脱去H少的一方(σ–π超共轭机会越多,越稳定);卤代烯或卤代芳烃消除,产生π-π共轭的为主产物45.格氏试剂(RMgX): R-Mg键易断,R被取代46.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a.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 N1:v = k [ (CH3)3CBr] ,动力学上称一级反应b.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 N2:v = k[CH3Br][OH-] ,动力学上称二级反应机理S N1 S N2反应历程两步一步动力学一级二级立体化学构型不变构型翻转主导因素C+的稳定性空间位阻活性3º>2º>1º>卤代甲烷卤代甲烷>1º>2º>3º倾向3º、2º卤甲烷、1º、2ºS N1:烯丙型> 叔> 仲> 伯> 卤代甲烷> 乙烯型S N2:烯丙型> 卤代甲烷> 伯> 仲> 叔> 乙烯型47.醇、酚(Ar-OH)和醚的命名:四氢呋喃(1,4-环氧丁烷)48.沸点(bp):醇>醛、酮>烷、醚(相对分子质量相近)49.醇:a. 醇羟基形成氢键的能力随醇分子中烃基(与水斥)增大而减弱。
b. 烃基的斥电子作用,降低了氢氧键的极性,降低H的活性(与活泼金属的反应)c.醇反应活性顺序:烯丙基醇>叔醇>仲醇>伯醇Lucas试剂:浓HCl —无水ZnCl2d. 脱水反应e. 鉴别具有两个相邻羟基的多元醇50.酚: a.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b. 取代酚的酸性:吸电子基团,使取代酚的酸性增强;斥电子基,使其酸性减弱c. 酚不能进行分子间脱水成醚d. 酚(烯醇式结构化合物)与氯化铁的稀水溶液发生显紫色反应e. 芳环上的反应:卤化,硝化,磺化, 缩合反应f.酚类易被氧化显色;苯酚:俗称石炭酸;萘酚有α-和β-两种异构体:与FeCL3作用,α-紫色沉淀,β-绿色沉淀51.醚:a.醚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对,可以接受强酸提供的质子生成盐正离子,并溶于强酸中,此现象可区别醚与烷烃b. 醚键的断裂:醚键的断裂一般在含碳原子较少的烷基与氧之间c.冠醚:选择性地络合不同金属离子,用于分离金属离子52.硫醇、硫酚(巯基)和硫醚:a. 硫醇具有弱酸性,酸性大于相应的醇b.重金属中毒时的解毒剂: 二巯基丙醇、二巯基丙磺酸钠、二巯基丁二酸钠c.硫醇容易被氧化生成二硫化物(“-S-S-”键称二硫键)53.乙醇和硫酸反应可得到以下化合物:A、乙烯B、乙醚C、一元酯D、二元酯54.醛、酮、醌的命名:甲基乙烯基酮、苯乙酮(甲基苯基酮)、3-甲酰基戊二醛55.醛:a.α-H的卤代及α-C负离子的生成(α-H的酸性),醛比酮活泼b.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性比较:空间位阻越小越有利,脂环酮(C<8),位阻小,活性大于同碳原子数的脂肪酮; C=O碳上带的正电荷越多越有利; 随R增加给电子能力增加, 中间体稳定性(如下:活性从大到小)c.羰基的加成(亲核加成):醛、脂肪族甲基酮和脂环酮(C<8)与氢氰酸作用,生成α-羟基腈(α-氰醇);醛、脂肪族甲基酮和脂环酮(C<8)与饱和亚硫酸氢钠的加成-无色晶体与醇的加成:醛与醇在干燥氯化氢的催化下,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半缩醛;半缩醛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能继续与另一分子醇作用,失去一分子水生成稳定的缩醛酮由于空间因素的影响,在同样情况下不易生成缩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