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语文兴趣的首要条件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
创造教学情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把学习中的“乐” 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实验研究表明,就课程系统而言,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与其语文学科的学习成绩相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探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优化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
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学具、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并且,可以适当地将游戏、表演等活动引入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的动口、动手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
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将农村中难得一见的荷花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二、善用资源,让语文成为充满乐趣的生活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
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是可以为教育利用和借鉴的。
首先,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与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教师应该大力抓住语文课文中思想性、趣味性、故事性强、感染力大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配之以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以情感熏陶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课文《花瓣飘香》,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简单,但情真意切。
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尊敬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小事的叙述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本文故事性强。
事情发展有前因,有经过,有结果,非常适宜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让学生带着想象当堂进行表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举两得。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可以从丰富学生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展课外阅读,既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利于强化整体效益;也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量地接触不同品味的名家名作,名家名作的魅力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观赏祖国大好河山,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品质,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极其有益的。
三、培养感情,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挚友
在无数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之间相处得好,关系亲密,学生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对老师产生了厌恶,这种情绪必然殃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因此,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我自然很喜欢语文学习的佼佼者,但同样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我比较注重培养师生间的感情。
我觉得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摘下“有色眼镜”去发现每个学生
身上的闪光点;只有密切和他们的交往,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
另一方面,我从不因分数高低而给学生施加压力,结合各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从而激励他们学习,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表示赞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及时评价,让奖励成为激励兴趣的手段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一次考试的失误而否定他的所有努力。
如当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并写得比较漂亮时,我们应该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字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当学生的字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我们应该褒扬他的勤奋,对他有一种期待。
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发展。
平时,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缥缈和重视的评价。
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总之,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相信一定能帮助孩子们把握这个“支点”。
有待于我们大家去努力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