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山大好故事,传递中国正能量——新闻中心“山大日记”栏目建设纪实一、工作目标及思路关于开设“山大日记”栏目的设想,在2012年冬天就已萌生——光阴荏苒,变迁难言,普普通通又卓尔不凡的山大人,有着怎样的一天?经历110余年沧桑与辉煌,山东大学郑重提出了“弘扬百年优良传统,实现一流大学目标”。
为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展示山大人尤其是一线、基层工作人员的风采,用最真实、最质朴的话语,解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山大人平实的工作状态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使大家关注一线、关注基层,将目光聚焦到典型人物上,将思想汇集到创先争优上,将作用发挥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上,山东大学新闻中心策划开设“山大日记”栏目。
在历经三个月的反复讨论,14次修改方案,策划了29个山大人系列(教务员系列、实验员系列、志愿者系列、保安系列……)之后,“山大日记”于2013年4月22日正式上线运行 ()。
这也是全国高校首家日记形式的网站,我们致力于把它建设成为“山大人的精神家园”。
“山大日记”网站本着“记录山大人每一天,见证学校发展每一步”的思想,以日记记录某位山大人前一天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或感悟内容,并开设专门的投稿邮箱************.cn。
日记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平时的工作、生活状态,可以是平铺直叙的简单描述,也可以是这一天的感悟与体会,还可以是结合一天工作对学校发展提出的中肯建议;风格可灵活多变,但叙事要平实,体现“日记”的性质,切忌假大空内容及盲目拔高;行文要符合来稿人身份,切忌为堆砌华丽的辞藻而丧失日记的原汁原味。
二、工作方法与内容自上线以来,“山大日记”网站每天发布一篇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历史意义的日记作为头条,并在山大新闻网首页“学术·文化”栏目头条发布。
同时,网站每天发布其他师生的日记在更多精彩栏目,辅之以图片、漫画等形式。
广播台推出“日记有约”栏目,讲述作者日记背后的故事;电视台也推出精彩视频,努力打造“365 个山大故事”。
“山大日记”正式上线以来,网站日记发布从未间断,陪伴着山大人度过每一个寒暑春秋,见证每一个载入校史的节点,分享每一个平凡踏实的日子。
目前,网站共分为以下几个版块:每日头条:最有意思,最具代表——你的日记将出现在山大首页。
更多精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都有值得记录的一天。
图片日记:图个明白,图个精彩——看图说故事体验别样的乐趣。
日记回顾:重拾朝花,重温旧梦——别让过去的日子一去不回头。
视频日记: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用最美的镜头拍最美的故事。
声音日记:声情并茂,声声入耳——声音让日记有了心情的温度。
我的今天:留下评论,留下感受——简单的交流认识知心的朋友。
日记作者涵盖学者、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工勤人员、校友等多种身份。
他们当中,有年近百岁的老者,也有山大附小的学生;有刚加盟山大的学者,也有在这里工作数十年的教师;有勤奋攻读的学生,也有默默奉献的校工;有刚进山大的新生,也有离校多年的校友。
青岛校区工作人员尹晓鹏在中秋节的晚上,向我们描述了“凌晨三点的青岛校区是什么样子”。
尼山论坛与会学者、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成中英认为:“在所有我看到的大学里,山东大学应该是最热心、最有人情味的大学。
”历史学院副院长杨加深教授让我们对一句话感同身受:“和许多著名大学一样,山东大学也并非十全十美,但这话我说可以,却听不得别人说。
”程代展教授受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之日,在第一时间书写了山大日记;臧乐源教授在日记中表达了一家四辈都是山大人的激动心情;党代会代表郭春晓在日记中记录了参会的感触和思索;登州文会馆15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与会学者崔华杰在日记中追溯历史,感怀当下;米尔阿迪力正在上课,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忽然来到教室,这位维吾尔族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当天的日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期间,由山大日记首发的“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讲述了参会学者鲍德威教授与一位济南老人之间的“自行车条约”,引发了社会热烈讨论,多次被海内外媒体转载、引用,日记中“因为一次大会,我来到一座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我结识了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我更加爱上了这个国家”,传达了济南人民、山东人民对这次国际盛会的热切欢迎与无私支持,更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人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
山大日记也广受学生们欢迎,他们借助这一平台,讲述真实故事,表达真切感情。
“打开山大日记的那一刻,有些惊奇,竟有这么多的学长学姐在这里写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政管学院的马菊花同学写道。
有人说,“喜欢一个男生,迟迟不敢向他表白”。
有人说,“在我的家乡韩国釜山,人们都喜爱喝茶”。
日记中,有趣味的讲述,“今天早上遇到楼管大爷时,他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
我自然是知道原因的——嘿嘿,记录一下自己昨天上自习时的恶作剧吧。
”日记中,有离别的不舍,“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依恋山大,各种复杂的情绪争相涌出。
”日记中,有苦中作乐的歌唱,“你的贝壳还那样多吗,你的质疑还那样少吗,考古这条路,总有一些不平事,洒脱一些过得好。
”有人用日记大声说出不好意思明言的爱,“像父亲给予我的一样,我对父亲的爱,总是吝啬的难从嘴里说出,天知道我都是记在心里了啊。
”有人借山大日记挥手告别,“我一直在想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跟他们道别,思来想去还是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在外校学生看来,山大是这样的:“山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在攀越学术高峰的同时,志在建立一所有德性的大学。
”在山大学子笔下,山大是丰富多彩的。
有热热闹闹的迎新、轰轰烈烈的毕业,有中国好老师、中国好舍友,有山大神课、山大神猫……你一笔我一笔,共同描绘着山大五彩斑斓的生活。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灌溉下,山大日记网站内容日渐丰富,师生参与度、关注度不断提升。
截至2015年9月底,网站共发布日记4500余篇,600余万字;音频日记130余条,视频日记39条;网站总访问量超过300万次,单篇最高点击量23000余次;近700人次在“我的今天”留言板留言,3300余人次参与文章评论,7000余人次为喜欢的日记点赞。
李守信书记,张荣校长,国际史学会主席西塔拉、秘书长弗兰克,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山大终身教授刘大钧,艺术大师范曾……都曾为山大日记题词,写下了鼓励的话,进一步提升了山大日记的影响力。
同时,山大日记栏目组积极开展的征文比赛、标识设计大赛等线下活动,引发了八个校区几千人次的热情参与;山大日记“一周年成果展”,还吸引了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驻足观看。
2015 年4月,“山大日记”新版网站已正式运行。
新版网站在保留山大日记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了沟通性和亲和力,增设注册、点赞、在线写日记、预约等功能,并开设了“日记回顾”板块,展示点击量高或典型人物的精彩日记。
2013年、2014年《山大日记》已经集结成书,书中选取了每年的头条日记,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栏目建设初见成效。
2015年5月,山大日记荣获首届山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
“山大日记”网站上线两年多来,受到了校内外越来越多师生的喜爱和关注。
两年来,我们收获了许多忠实的读者和朋友,有读者在网站上留言,认为山大日记是“记录成长的平台”,表示这里有“美丽的回忆、成长的足迹和深深的祝福”,也有读者这样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我无限地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校园,今天的你,今天的太阳,今天的空气……”有校友说,“我现在每天看山大日记,很想念在那里的日子。
”……无疑,这是对山大文化最好的传承。
从一开始梦的雏形,到后来为山大人所熟知,“山大日记”品牌的创立得益于以下经验:1.打造文化建设新平台与创建山大精神新载体相结合。
山大日记是全国高校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首创栏目,致力于打造“山大人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领校园文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自创立之初,山大日记就一步一个脚印地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这一平台越来越受关注,由开始的栏目组主动约稿变为每天多达几十篇稿件,越来越多的人点赞、评论、分享自己的一天。
山大人务实、奉献、乐观、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山大日记的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广大师生员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心意,也赢得了共鸣。
一位老师说:“我们已经将科学研究作为终身的职业……说不上甘之如饴,但是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苦,耐得住清贫,我想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具有的品质。
而正是这样的品质,也培养和影响着一代代的山大学子,这或许就是我们作为教师存在的意义。
”一位保安说:“我的工作很平凡,但是,看着校园里整洁的环境,井然的秩序,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带着的笑容,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生活呢?”一个学生创业者说:“我们的第一版‘纸书宝’手机APP已经开始试运行了,我们有偿回收毕业生书籍,以APP 的广告流量收入为循环教科书买单,并现代化物流转给大学新生。
”……山大日记用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传递着校园正能量,激励着全体山大人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记录校园精彩生活与见证学校重要发展相结合。
山大日记创新理念、创新手段,以关注基层,真实记录普通师生员工的每一天为山大人乐道,同时,山大日记也以承载山大历史为使命。
党代会召开、特聘教授受聘、尼山论坛召开、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召开、青岛校区建设、校庆日、重大科研成果发布……每当学校发生关乎发展的重要大事发生,山大日记会向相关人员发出邀约,以有别于新问体裁的独特的视角见证学校发展。
山大日记栏目为每位普通山大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借助日记这一特殊形式,每个人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宿管员、保安、保洁员、餐饮服务人员也在日记中展示自己的风采,朴实地吐露心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山大日记关注的主体,他们精彩的课堂、静谧的图书馆、充满活力的体育场、多彩的假期等等,事无巨细,都在山大日记上一一展示;特聘教授、知名医生、学院院长、援藏干部在日记中讲述着对他们而言、对于山东大学而言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3.提前策划与重要节点约稿相结合。
栏目设立之初,“山大日记”栏目组就策划了全年重点事件时间表,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人员撰写当天的日记,栏目组提前策划了29个山大人系列,除了聚焦杰出人才、专家教授,还重点策划了青年教师、辅导员、医护人员、新生、留学生、校友、校工等普通山大人系列。
栏目组始终把“真实最有活力,平凡最是动人”作为对自我的要求,使每一篇日记传递“此时、此地、此情、此感”,保持符合来稿人身份的“原味儿”。
无论是“赫赫有名”的“大咖”还是“籍籍无名”的普通师生员工,都借助山大日记这一平台,用最真挚的语言传达着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有的老教授虽然身体不便,但以口述的方式讲述了他们的山大情怀;有的离校多年的校友从遥远的四面八方发来日记,讲述他们的工作进展,表达对母校的思念感恩;有的作者为日记配上精美的图片,光影之中、字里行间尽是对山大生活的热爱……这些都给了栏目组莫大的鼓励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