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王碧娟(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摘要】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不对等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等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不对等;音译;直译;意译一、简述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构词功能、词序、句法和语言风格,比如成语和诗句,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用以体现该民族,该文化的特征。

[1]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要面对一些完全相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水、火,如生老病死。

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会有一些对等的词汇来表示相同的事物,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

中文、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这一点上,它们自然也不例外。

翻译是跨语言交际的一种途径,所以,理解词汇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

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二、中英对等词汇的比较研究为了更好的理解对等词汇,我们应先讨论一下词义,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清晰地划分为七类:(一)概念意义;(二)含蓄意义;(三)风格意义;(四)感情意义;(五)折射意义;(六)搭配意义;(七)主题意义。

其中(二)、(三)、(四)、(五)、(六)可被归纳为联想意义。

[2]这样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义。

但当我们在探讨词汇语义学时,我们主要关注两种词义,即代表该词在实际语言学领域的意义的指称意义和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即联想意义。

这里,我们将对中英文中对等词的指称义和联想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

1、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把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做一比较。

我们也知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

语言同时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文化的途径。

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就如同文体与内容。

成熟的语言也总是受到文化的影响。

而词的联想意义集中体现了该文化的特征。

中英文本中指称意义相同而联想意义迥异的词可被进一步划分成如下几类:(一)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涵义的词;(二)文化涵义部分相同的词;(三)文化涵义截然不同的词;(四)其文化涵义在译入语中完全缺失的词。

因为理解和翻译文化涵义基本相似的词不是个问题,在此我们不予讨论。

我们在这里只看第一类。

(1)文化涵义部分对等的词汇。

红色,太阳和火的颜色。

人们也总是把它和庆典或是其他一些喜庆的场合联系起来。

这在中国和其他讲英语的国家都是一样的。

中国人太喜欢红色了,以至于我们所用的许多关于红色的词语和表达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如:红利 bonus红运 good luck红火 prosperousness在英文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red letter day 重大的,值得纪念的日子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 为某人铺开红毯,则指热烈而隆重地欢迎某人的到来。

而西方人对于红色的喜爱远不及中国人。

红色也经常会被他们和流血、暴力、火灾、危险、犯罪等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red battle,red light,red alert等都是要表达贬义的。

红色也同样会和怒火联系,to see red 生气 wave a red flag 做一些会立刻惹恼某人的事。

但这样的联想意义在中文中是没有的。

而在英文中要给红光满面找到一个对等词汇也是非常困难的。

以上的词义矛盾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字面翻译和文化习惯而造成的。

(2)文化涵义截然不同的词汇。

东风,在中文中,象征着春日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所以,东风也就是指春风,象征革命的力量。

而寒冷干燥的西风是大家所不喜欢的。

它的到来让草枯叶黄,一片萧条。

因此,在词典中,西风指秋风,比喻衰退,消极的力量。

所以,除非西方人理解中国人对东风的感受,他们才能明白毛主席的这句:东风压倒西风。

同样,中国人也只有理解西方人对于东风西风的感受才能欣赏雪莱的《西风颂》。

在此诗中,西风成了力量和希望的象征。

这也不奇怪,对于英国人而言,西风是从西海岸刮来的,这是件美事。

而东风就不那么好了是因为它是从内陆刮来的,寒冷而又干燥,一如中国的西风。

(3)文化涵义完全不同的词。

在中国人看来,龙是神圣而强大的,它不仅腾云驾雾又能呼风唤雨。

神话中,龙也是水界之王,自古时起,龙就被看作是我们先祖的化身,人们也总以自己为龙的传人并引以为豪,因此,龙也就成了中国、中国人的代表。

在中国历代王朝,皇室的象征便是龙和凤,龙为王、凤为后。

因此,所有一切与国王、王室有关的事物都令带有一个“龙”字,龙颜、龙体、龙座等。

而对于西方人而言,龙一般是邪恶的象征,一个凶猛的动物,最后都以被屠杀而告终。

当在英文中用龙来喻人,尤其是女人时,总是贬义的。

在英语词典中对此有明确的解释,若是把一妇人叫做/龙,那是说凶狠,不招人喜欢。

(4)文化涵义在目标语言中缺失的词汇。

竹,笔直修长,四季常青,质坚中虚,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高尚谦虚,心胸开阔,刚正不阿的代表。

如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高风亮节的化身。

但在西方本土并没有竹子,甚至连这个词也是从东方借来的,很自然,竹在英文中就没有如上所述的这样的联想意义了。

2、联想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指称意义不同的词汇如上所提到,中文英文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同样也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

所以它们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民族特征: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习惯思维、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背景、文学作品等,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导致表达方式选择的不同[3]。

这类词汇通常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

请看如下示例:虎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百兽之王,强大,充满活力且有王者之风。

所以,中文中带有虎的词汇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虎胆英雄、龙腾虎跃、虎虎有生气等。

说到动物,如狮子,中国人只认为他也是凶猛而强大的,没有什么联想的文化涵义。

但在西方文化中,狮子才是百兽之王。

他同样被认为强大威风且具王者之风,如同虎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

Collins Cobuild 英语词典中就给出了狮的文化涵义: “指一个被认为强大的,受人敬畏的人或国家”。

如狮子也被认为是大不列颠的象征。

国王理查德一世就因其勇气的侠义被称为“狮心国王”。

因此,显然狮和虎的联想意义在两种语言中惊人地相似。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有关狮虎的表达在翻译的时候被视为对等的原因。

如虎胆英雄可被译为“as brave as a lion”。

虎头蛇尾可被译为“in like a lion and out like a lamb”等。

3 、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只存在于两种语言中的一种之中的词汇这类词和其所产生并体现的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代表独一无二的事物或观念。

由于他们在另一文化中缺失了,当然也就没有了对等的或是意义相近的词汇。

有时,由于译者缺乏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了解,误译经常出现。

An uncle Tom -- 比喻一个懦弱,忍气吞声,从不反抗的人A Pandora’s box -- 看起来有价值的事物,但实际却会带来麻烦或不幸刘姥姥进大观园 -- 没见过世面的人惊异于周遭环境的奢华壮观画蛇添足 -- 因添加了不必要的东西而破坏了整体的效果三、对等词对翻译的影响如上所提到,有些意义对等的词汇在中英文中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所以在翻译某一文本的时,我们要注意竭力表达原文原义并同时恰当保持其联想意义。

当文本不完全相同时,主要会使用到三种常用的翻译技巧,它们是音译,直译和意译。

一般而言,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词汇都是用直译。

而该词的本义若在另一文化中缺失的话,如关于食物,乐器,措施方法等,均用音译。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本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占大多数,这些词属于最难翻译的一类,应采取不同译法。

以下我们探讨的是翻译这类词的主要技巧。

1、直译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的词应采用此法来译。

比起英文来,中文中有更多的外来词。

引入外来词不仅能保持语言的特色,且能使之更加充实和丰富。

看如下示例:Black market 黑市ivory tower 象牙塔to look through colored spectacles 戴有色眼镜看to be led by the nose 被牵着鼻子走这些外来的表达都仍带有本土特色,且栩栩如生,富于创意,因而得以融入中文且被广泛使用,成为中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即便是时常用到,人们也很少了解他们原来都是外来的表达。

2 、意译这些具有文化涵义的词汇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保留它们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

但我们可以通过把源语言中的意象改变成一个在译入语中大家更熟悉的意象来传达原文本的信息,且使翻译显得更准确,自然。

以下是这样的一些例子:犟得像头牛 as stubborn as a mule像勤劳的蜜蜂 as industrious as an ant倾盆大雨 to rain cats and dogs水底捞月 to fish in the air掌上明珠 apple of one’s eye但译者要注意灵活运用这一方法。

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极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时。

无论如何,要获得满意的译文,其他一些因素也应该考虑在内的。

如下例子能表明我们的目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谚语的翻译有两个版本。

一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另一个版本是“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这样的对等效果的实现根据译者对跨文化的理解和信念来评价。

[4]若他认为他的翻译只是针对中国读者的,则第一种版本也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若译者的目的是想让讲英语的西方读者来理解此谚语之深意,则第二种版本就更胜一筹了。

3、音译和意译的结合以上提到过音译这一方法主要是用以翻译食物,乐器和度量衡一类的事物。

有时候使用音译和意义相结合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的翻译就是如此。

Coca cola可口可乐,一直被认为是广告界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

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还比英文更有寓意。

可口可乐四个字生动地暗示出了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好喝、清爽、快乐——可口亦可乐。

让消费者胃口十足,“挡不住的感觉”油然而生。

也正因如此,可乐逐渐成为品类的代名词和行业标准。

据说,Pepsi在进入中国时也被迫翻译成“百事可乐”,而不是“百事”。

除此之外,知名牙膏品牌“Colgate”,英译为高露洁,男装品牌Goldlion,被译为“金利来”,均是如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