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1、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由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
2、缩窄性心包炎:是指心脏被致密厚实的纤维化或钙化心包所包围,使心脏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的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病症。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心包炎:胸口疼痛、呼吸困难以及发热、出汗、疲乏等一些全身症状。
心包摩擦间是典型体征。
2、缩窄性心包炎:呼吸困难、腹部膨胀、下肢浮肿。
主要体征为颈静脉始终。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术前
(1)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淤血、肺或支气管受压有关。
(2)疼痛胸痛,与心包炎症有关。
(3)体液过多与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有关。
(4)体温过高与心包炎症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心排血量减少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结核、肿瘤等病因有关。
(7)焦虑与病因诊断不明、病情重、疗效不佳有关。
2、术后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力衰竭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咳嗽等有关。
(3)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感染有关。
(4)睡眠形态紊乱与术后呼吸不畅、伤口疼痛等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配合、康复知识。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观察T、P、R、BP基本生命体征。
(2)观察活动耐力及活动量。
(3)观察饮食,营养状况。
(4)观察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情况及痰液量、颜色、性状。
(5)观察水肿程度,胸腹水量,测量腹围。
2、术后
(1)循环系统监护。
(2)呼吸系统监护。
(3)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4)肾功能监护。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6)引流液的监测。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指导进高蛋白、低盐饮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3)活动:限制患者活动量,防止心肌做功加强而引发心力衰竭。
(4)遵医嘱给予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力衰竭,按专科药物护理常规。
(5)遵医嘱给予利尿药,准确记录出入量或尿量。
(6)监测水、电解质平衡。
(7)腹水量多者,每日测腹围,观察体重变化。
(8)加强皮肤护理,水肿、腹水患者预防压疮发生。
2、术后转入CICU
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3、术后转出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2)遵医嘱应用利尿药和血管收缩药(多巴胺),以降低前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使用洋地黄,控制心率,注意监测血钾含量。
(3)可能出现传导阻滞者,应及时启用起搏器或输入异丙肾上腺素。
(4)控制液体入量,避免短时间内输液过多过快。
(5)观察水肿、腹水消退情况。
(6)给予低盐饮食,每日限制在3g。
(7)术后3天开始床旁活动,2周内限制活动量,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8)根据病情指导适量运动。
(9)并发症护理
①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
②低心排:平均动脉压<50mmhg,尿量<0.5ml/kg/h,中枢与末梢温差>4度,指端发凉、苍白。
给予充足氧供,加强呼吸道护理,镇静,避免不良刺激,确保血管活性药有效输入,必要时配合医生转CICU行呼吸支持或IABP辅助。
③灌注肺: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血痰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
给予充足氧供,加强呼吸道护理,镇静,避免不良刺激,必要时配合医生转CICU行呼吸支持。
④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实行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变化,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感。
认真讲解要求与护士配合、合作以及术后要注意的问题。
2、健康指导
(1)预防感染:环境清洁、讲究卫生、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饮食指导:合理搭配膳食结构,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限盐,少食多餐,避免过量进食加重心脏负担。
(3)活动与休息:根据心功能,注意休息,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
3、出院指导
(1)正中切口者,三月内平卧位休息。
(2)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健康促进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
(2)合理饮食,增强营养。
(3)增强家庭、社会支持。
心内膜炎外科护理常规
(一)定义
心内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在心瓣膜表面形成的血栓(疣赘物)中含有病原微生物。
(二)临床表现
1、发热:热型多变,以不规则发热多见,体温波动于37.5~39℃,可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也可表现为低热,多汗。
2、感染相关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进行性贫血和肌肉酸痛等。
3、杵状指(趾)。
4、皮肤及黏膜出现瘀点,紫或红色Osler结节,小结节状出血点(Janeway结节)。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术前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长期发热导致机体消耗过多有关。
(3)焦虑与发热出现并发症、疗程长或病情反复有关。
(4)急性意识障碍与脑血管栓塞有关。
(5)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栓塞。
2、术后
(1)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脏手术、血容量不足、严重的心律失常、水电解质失衡等有关。
(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手术、麻醉、呼吸机的使用、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咳嗽等有关。
(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4)睡眠形态紊乱与术后呼吸不畅、伤口疼痛等有关。
(5)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配合、康复知识。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观察体温及皮肤黏膜变化。
(2)观察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及时发现肺栓塞、脑栓塞、肾栓塞、外周动脉栓塞。
2、术后
(1)循环系统监护。
(2)呼吸系统监护。
(3)中枢神经系统监护。
(4)肾功能监护。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
(6)引流液的监测。
(7)观察体温体温及皮肤黏膜变化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鼓励患者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
(3)活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赘生物脱落。
(4)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出现可疑征象,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5)每4~6h测量体温1次,准确绘制体温曲线,以反映体温动态变化,判断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评估患者有无皮肤瘀点、甲床下出血。
(6)发热护理:高热患者卧床休息,保持适宜温湿度,体温超过38℃,给予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
(7)未经治疗的患者,应在第1日间隔1h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
(8)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天后采血,必要时需补充特殊营养或采用特殊培养技术,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9)采血时间选在寒战或体温正在升高之时,每次采血量10ml左右,作需氧和厌氧菌培养,至少培养3周,告诉患者暂时停用抗生素和反复多次采集培养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术后转入CICU
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一般护理常规。
3、术后转出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3)饮食:患者肠蠕动恢复后进普食,糖尿病患者进糖尿病饮食。
(4)体温观察:注意保暖,保持四肢末梢温暖;发热时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5)根据病情指导适量运动。
(六)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惧感。
认真讲解要求与护士配合、合作以及术后要注意的问题。
2、健康指导
(1)预防感染:环境清洁、讲究卫生、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2)饮食指导:给予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以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
(2)活动与休息:合理安排休息,适当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3、出院指导
(1)正中切口者,3个月内平卧位休息,勿剧烈活动。
(2)预防感染。
(3)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体温变化,有无栓塞表现,定期门诊随访。
4、健康促进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
(2)注意饮食,增强营养。
(3)预防感染: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少去公共场所。
勿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病灶,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