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
摘要:学困生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努力做好教师的工作,加强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尊重、赏识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作为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的学校来说,我们学校成了学困生的重灾区,这些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或者较差,且其父母多出外打工,或忙于田间,家庭教育滞后。

部分家长溺爱子女对其言听计从,放任自流;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习惯用怒斥和棍棒解决问题;还有的家长一贯满足子女的物欲,用物质和金钱刺激学生却极少关心子女的思想行为;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从此对子女产生失望的情绪,进而影响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这些学生进入学习困难的行列。

2、社会原因。

受社会拜金主义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富裕的学生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有的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一部分学生想学习但目的不明确,最终认为读书好坏无所谓,长大可以挣钱就行。

还有的学生经不起网吧的诱惑,整天沉迷于网吧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撅不振,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3、学校教育的误区。

在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通用化的今天,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增无减,社会及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重分数,对学习困难生缺乏引导;学校生活枯燥,加之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不究犯错原因,只是一味责罚,公开揭短,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产生厌学情绪。

4 、个人问题。

一是智商不高直接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二是学习方法呆板,思维狭窄学习成绩难以突破。

三是学习马虎,知识残缺,成绩不稳。

四是骄傲自满、放任自流。

五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风不正,对待学习弄虚作假,或在学习上投入精力少、时间少。

二、转化方法
通过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学困生并非是无药可救,只要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会是学困生得到转化。

(一)、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

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家长在外工作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

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

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

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

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

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

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

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

如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举办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
象的消极影响,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三)、班主任老师要更新观念和方法,加强班级管理。

教育实践,学困生的产生也与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重视发挥教师和班主任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班主任在转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转化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加强教师、班主任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1、统一认识,更新观念。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

尽管不少专家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建议。

但实际教育过程中,学困生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花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

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对学困生只要管住不出事、不添乱、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达到了目的。

这些观点上的偏差使得有些教师不可能真正从学困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和身心特点出发,开展教育转化工作,而是简单地对学困生实行“高压政策”和强制手段,结果是管住了人,管不住心,甚至激起其逆反心理,大大弱化了转化工作的效力。

2、加强管理,更新方法。

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班主任老师要创新工作方法,例如每周班主任或责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
一次心,每科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

(四)、利用学困生的心理矛盾,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困生真正转化。

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普遍具有复杂矛盾的心理。

我们要注意到这一点,并结合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化解他们的内心矛盾,使他们真正从外表到内心得以转化。

一方面,学困生既自尊又自卑。

学困生常有的一种心态是破罐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伤,导致心理失衡,而向相反方向——自卑发展的一种心理反应。

部分学困生拉帮结派、打架闹事、称王称霸,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得一种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现。

因此,我们做转化工作时,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讥讽、不挖苦、不训斥、不打骂、不体罚他们,以免把他们愈推愈远。

其次要为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自尊心能通过正当方式获得满足。

另一方面,学困生既有上进心,又有惰性。

班主任老师在转化工作中常有这样的经历:与学困生谈话后,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苦心,从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犯毛病了。

因此,有的老师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看到后进生出现“教育反弹”现象就对学困生丧失了信心。

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学困生也渴望上进,做人人喜欢的好学生,可长期懒惰散漫的坏习惯早已根深蒂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学困生转化中保持相当的耐心,常对他们加以鼓励,帮助他们发展上进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终使其上进心战胜惰性,取得转化工作的成功。

有教育存在,就有“优秀生”和“学困生”,他们只是相对而言的。

因此,“学困生”及“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要永远面对的问题。

学困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

对于那些“学困生”我们要有耐心,要有责任感,要极力去转化,而决不能放弃。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他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