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体系
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平均约30km/s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地轴空间指向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运动周期
现象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1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现象周期)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各地均为15°/时
平均约1°/天
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
21.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 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 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2.气压中心名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月
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
大陆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
不连续面
莫霍面
界面以下,纵波、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古登堡面
界面以下,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地球的
内部圈层
地壳
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33km(大陆部分)
地幔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该层波速最快
地核
古登堡界面以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地球的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概念
绕地轴的旋转
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海洋
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
1月
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
大陆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
海洋
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
2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
风向
气候影响
风压带名称
(个数)
成因
特征
气候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高气压带
2
热力原因
冷高压
冷干
东北
东南
冷干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类型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西伯利亚-蒙古
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东南
西北
西南
东北
性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影响范围
我国东部、朝日
我国大部、朝日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16.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1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安全的宇宙环 太阳光照稳定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春分/秋分:
侧视图:
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夏至:
侧视图:
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4.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15.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1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19.要求你自己绘制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热力环流图(要求绘制等温线与等压线)
20.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右侧槽部发育暖锋。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
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
古登堡界面(2900km深处)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12.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3、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