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卷)第13期学校体育学所谓的校园体育特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而进行的体育锻炼和各类体育知识,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入手。
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原型则是课间操、体操、集体舞、民间体育等等经过学生们的编排创作出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多样的、自由的组织形式。
它比其原型活动规模更大,时间也相对更长,内容丰富多样,但又不失组织纪律性。
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更加热爱体育锻炼,张扬自己的个性,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更是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调节学生紧张学习的压力,从而减轻了学生的一部分课业负担,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校园文化中构建体育特色,彰显了体育独特的魅力,传承了武术文化的传统。
但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中还是要注重体育项目的多样性,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体育大课间更好的发展,校园中更和谐。
1 体育大课间与校园体育特色之间的关联校园体育特色和体育大课间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生命活力和鲜明的人文精神;还是一种身体语言,例如学生参与运动会和各种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特色和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学生在校园中一种群体文化的校园精神。
校园体育特色和大课间活动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丰富多样、多彩多姿、富有生机的,使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积极地掌握多种体育知识和方法。
所学到的知识、爱好、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带入社会,传播社会体育风气,促进全民健身计划。
在校园里繁忙紧张的学习使师生感到焦虑和疲劳,而校园体育文化能给予人们在身心上得到放松。
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休闲项目都能使师生暂时忘掉了工作和学习的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愉悦、自由、乐观的情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身心得以和谐、健康的发展。
丰富、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还可以弥补体育教学和其它教学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
校园体育特色从一方面来说是师生在学校进行的体育教学、工作、学习、活动等;另一方面是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指导。
建立体育场馆和配备器材,在学校组织竞赛、运动会等。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种群体活动,为的是实效的锻炼来健身强体、全面的内容来育德促智、广泛的参与来体验活动的趣味愉悦身心、塑造和发展个性,开创广阔的发展空间,传播体育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
促进学生增长体育才干、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
高质量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反映了学校的校风,且动作简单易学,锻炼有效,益于开展。
2 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
活动场地太小,学生拥挤在一起活动,可能由于活动的内容不同,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活动中,导致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
体育器械分布不合理,学生操作不当也会引发安全问题。
再就是缺少体育设施,遇上阴雨天,室外活动就不能开展,不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够系统,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没有真正的理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没有足够的重视活动质量、内容、模式、组织形式等,检查的力度也不够,学生只是一味的应付检查,没有真正的参与活动中来。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者没有接受全面的培训,缺乏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应对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内容也因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使用教材仍旧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把教材的理论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没有深刻的研究教材。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太过单调,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运动潜智,不顾及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看法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
太过注重应试教育课程,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
3 改善体育大课间的措施构建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师生和谐相处,虽然学生们的性格各不相同,结合学生不同性格开展是大课间活动目标。
可以将体育大课间活动划分成不同的阶段,明确的目标,缩小任务让学生容易完成,以此提高学生积极参加。
为了学生能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地参与,可以将学生体育竞技评定成绩,学生保持亢奋状态,紧张而有序进行体育大课间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发挥提高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实现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目标,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综合素质。
构建校园体育特色还需要学校领导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并对体育大课间活动教学产生全新的认识。
从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入手,掌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意义,不断地学习与创新。
对上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老师要了解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各年级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活动期间也要及时到班进行协助指导。
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获得实时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式将体育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运用。
从此看来构建校园体育特色和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建设完善的师资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场地设施要合理的布局,器械定期检查以保证使用的安全。
扩大运动场地,多给学生运动空间,还要增强安全意识。
学校更要加强针对体育大课间的专项监督机制,设计组织管理网络,确立各个层面上的负责人,本着哪里出现问题有负责人及时到场处理。
学校各部门互相协调帮助,听取学生的意见安排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活动安排时要考虑好活动场地的分配,充分合理的利用校园中的每一寸土地。
体育大课间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拔河、足球等等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浅谈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校园体育特色刘德新(吉林警察学院警体部 吉林长春 130117)摘 要:校园体育特色的构建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向和学生全方面的身心发展。
在体育课堂上改革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外活动,进行体育竞技比赛。
本文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校园体育特色的关系,探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改善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体育大课间活动 校园体育特色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4)05(a)-0041-02(下转44页)2014年(第4卷)第13期学校体育学3.3.1文理交融的课程理念由于我国体育教育受前苏联“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和训练中都存在着重“术科”轻“学科”,重“专项、单项”轻“综合素质”,偏重“生物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等偏向,使得体育教学更多局限在知识技能层面,其结果是所培养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及综合能力上始终不如师范类的其他学科学生。
因此,文理渗透、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师教育的文理交融应成为我们当今体育教师教育的关注点。
不仅要在招生机制上增加文理生兼招的举措,而且应强调文理兼容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要重视如人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
3.3.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课程的结构是指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宏观的课程结构是指同一专业或专业方向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微观的课程结构则是指导一门课程内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
宏观层面的课程综合化,主要强调课程的板块结构,建议采用分段制来淡化专业意识,即前一至二年不分专业,先打好综合性基础,后一至二年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微观层面的课程综合化从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看,课程综合的余地较大。
如:借助项群理论的思想对技术类课程进行设置、教育学与学校体育学或体育教学论等学科进行融合和整合、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进行综合等,以此来优化课程结构。
3.3.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有不同的形式。
一是“板块组合”式,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术科”课程的基础上降低专业性知识的难度,分别融入社会学、教学法等知识分册编成,如:球类可以整合为《球类基础》或《球类教学技能》、《球类竞赛组织与编排》等;二是“彻底改变”式,即吸收相关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内容,构成一门对其他课程有一定覆盖率的全新课程体系。
如:依据教学训练的方法、原理及竞赛知识提取出来,形成有关的课程如“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运动竞赛方法”等课程。
总之,在课程内容的综合层面,可以根据体育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和具体的培养目标进行一些课程内容方面的整合,以减少课程门数,增加课程内涵,减少重复和科目数,改造和淡化运动训练成分,强化教学方法传授;淡化对生理指标的注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内容等,并注重选择、加工与中小学实际相结合的内容。
具体来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开设常规运动项目上,还应开设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并应重视开设健身、娱乐、休闲、医疗、野外生存等个性化课程等。
3.3.4课程组织形式的综合化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组织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术科课程则一直是传统的单向传习式教学。
在教学改革和相关的研究中,课程的组织形式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课程组织形式的综合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知识、对学生技能、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学科”课程可通过:专题讨论课、研究性学习课、学术讲座、活动课等形式进行;“术科”课程也可以通过专项技术演示课、教学训练实习课、大型竞赛观摩等形式。
课程形式的综合化是借助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综合化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教学这一中间环节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质量。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主体,应充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将知识的“综合化”和能力的综合化作为课程设置的主导,为社会培养更为合格的师资,为学生的全体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曲宗湖,顾渊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5-149.[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1-75.[3]2009最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学科建设与体育科学工作者研究实务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8.[4]王红雨,杨毅.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体育科研,2009,30(6):88-89.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多的开设些运动项目满足学生的需求。
更应该鼓励学生自带一些简易活动器械,做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身心得到放松才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
4 结语校园体育特色的构建促进了校园良好体育环境的形成,学校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师生们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保持了学生积极健康的身心,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性,构成了校园体育特色独特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