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荷塘月色PPT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 难点是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
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 beijingqinghua大学qinghua园里的荷花池, 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 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 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 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 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 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 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 “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 静来。
第二部分
整体把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 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 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 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第四部分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
的青雾浮起
实
(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塘 上 的
洗过一样
虚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
月
胧
色
优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 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 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 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
第三部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 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 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呢?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 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 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 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 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 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 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情)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景) (主题)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情)
(偏重抒情)
赏析第四段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各自 用了哪些修饰的词?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了哪些修辞?
雅
( 月影 )
灌木的黑影 杨
柳的倩影
实
光和影的和谐像
名曲
虚
感谢观看与建议
壹
叁
摘课课 美 结
要前 预
文 学
文 赏
构 总
习习 析 结
贰
肆
第一部分
三维学习
一、知识与技能: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 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