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等腰三角形教案篇一:2.2等腰三角形教案(八上)2.2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
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
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二、探究新知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
2.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把纸片对折,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B=∠c(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3.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4.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正三角形5.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三、例题精讲例2: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点d,E关于aP对称吗?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本题较难,可先由师生协同分析,cPB1.将等腰三角形aBc沿顶角平分线折叠时,线段ad与aE能重合吗?为什么?边aB与ac呢?2.ad与aE重合,aB与ac重合,说明点d与点E,点B与点c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由此可推出aP与dE,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那么dE与Bc呢?四、练习巩固P23练习1、2、补充:填空:在△aBc中,aB=ac,d在Bc上,1.如果ad⊥Bc,那么∠Bad=∠______,Bd=_______2.如果∠Bad =∠cad,那么ad⊥_____,Bd=______3.如果Bd=cd,那么∠Bad =∠_______,ad⊥______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
大家想一想,怎样用此性质来解决点与点,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五、动手探究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火柴棒首尾顺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通过尝试,完成下面表格。
7根呢?8根呢?9根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作业本2.2;(2)课后习题.daE篇二:2.2等腰三角形教案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八年级数学(上)教案(15)课题:2.2教学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线是它的对称轴.3.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轴对称性解决简单几何问题.4.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难点是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推理说明.教学过程:一.自主导学: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等边三角形的定义:.3.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5cm和7cm,则三角形的周长为.4.如图,点d在ac上,aB=ac,ad=Bd,你能在图中找到几个等腰三角形?说出每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和顶角a等腰三角形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图形,所在的直dBc5.已知线段a,b,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b,Bc=a.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等腰三角形概念的巩固-------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注意命题的证明过程)交流展示二: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探究-------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然后沿着ad所在的直线把△aBc 对折,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还可以沿什么线折叠也会有以上的效果?或或.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交流展示三: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应用-------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点d,E关于aP对称吗?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分析与思考:1.将等腰三角形aBc沿顶角平分线折叠,线段ad与aE重合吗?为什么?边aB与ac呢?2.ad与aE重合,aB与ac重合,说明点d与点E,点B与点c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由此可推出aP与dE,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那么dE与Bca呢?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检测: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cm和5cm,则三角形的周长为.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1)作出△aBc的对称轴ad.BdPEc结论:等腰三角形是图形,其对称轴有条,是或(2)分别作出点E、F关于ad的对称点.3.已知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边三角形aBc,使它的边长为a,然后作出它的所有对称轴4.15cm和6cm两部分,求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5.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长相等.五.教学反思:篇三: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二)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①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①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②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③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4.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变式练习;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及时巩固;第六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活动目的: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活动内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活动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行证明,从中进一步体会证明过程,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
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证法1:∵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11∵∠1=∠aBc,∠2=∠aBc,22∴∠1=∠2.在△Bdc和△cEB中,∠acB=∠aBc,Bc=cB,∠1=∠2.∴△Bdc≌△cEB(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2:证明:∵aB=ac,E∴∠aBc=∠acB.又∵∠3=∠4.在△aBc和△acE中,∠3=∠4,aB=ac,∠a=∠a.∴△aBd≌△acE(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在证明过程中,学生思路一般还较为清楚,但毕竟严格证明表述经验尚显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证明规范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注意请学生板书其中部分证明过程,借助课件展示部分证明过程;可能部分学生还有一些困难,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变式练习活动内容: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一议”:在课本图1—4的等腰三角形aBc中,11(1)如果∠aBd=∠aBc,∠acE=∠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341111(2)如果ad=ac,aE=,那么Bd=cE吗?如果ad=,aE=aB呢?由此你得到什么2233结论?活动目的:提高学生变式能力、问题拓广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注意事项与效果: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因为学生先前这样的经验比较少,可能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研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把底角二等份的线段相等.如果是三等份、四等份??结果如何呢?从而引出“议一议”。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全部解决上述问题,时间不够,可以在引导学生提出上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将其余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延伸到课外;当然,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普通学生仅仅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要求部分学优生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要求这部分学优生思考“还可以提出哪些类似问题,你是如何想到这些问题的”。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下面是学生的课堂表现:1[生]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如果∠aBd=∠aBc,那么Bd=cE.这和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3角的角平分线相等类似.证明如下:∵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11又∵∠aBd=∠aBc,∴∠acE=∠acB,33∴∠aBd=∠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