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巩固旧知,复习导入:
1.读词语:传说谱写清幽清秀恬静入场券莱茵河霎时间
微波粼粼水天相接波涛汹涌(指出微波粼粼和波涛汹涌是一组反义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与一对善良纯朴、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兄妹相遇相识相知,并为他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这首特别的曲子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40页,快速默读7—10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境
1.生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课件出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清幽)“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
2.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
)师: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
三、展开想象,感受魅力
1.在这样的情境里,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创作的音乐联想到了什么呢,哪段告诉了我们?(第9自然段)请大家默读第九自然段,这第九自然段里,既有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又有听琴产生的联想。
请你用“——”画出描写兄妹联想的句子。
2.大家都画好了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
3. 课件出示: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2)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从事实引发的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单击一次课件中写实的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说明: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在兄妹俩的联想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画面?指名说。
(3个)
(3)第一个画面。
大家把描绘第一个画面的句子念一遍。
(出示课件)
第一个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4)句中描绘了什么景物?(板书:月亮升起)
(5)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银光。
我想这时候的旋律应该怎样的(舒缓平静)
师:(板书:舒缓)句中哪些词给你平静的感受?(微波粼粼)它是什么意思呢?。
(细小的波浪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细碎的光亮。
)还有吗?(洒满银光) 是呀,多美的画面啊!只有舒缓的旋律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吗?小组读、全班读。
另外两个画面写了什么?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朗读画面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师巡堂参与。
全班交流。
第二个画面写了什么?背后的旋律是怎样的?谁来说。
(先读后说)
预设2:写了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音乐的旋律是逐渐增强。
(板书:渐强)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哪个词让我们感到节奏在逐渐增强?(越升越高)(板书:越升越高)
过渡:第三个画面呢?
预设3:写了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旋律应该是激越高昂的。
(板书:激昂)
师:(课件出示句子)从哪些词知道?(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还有吗?看妹妹的联想。
(波涛汹涌)“波涛汹涌”是什么意思?(板书波涛汹涌)(波浪很大,不停翻腾奔涌)表现出了整个乐曲已经到了高潮的部分。
谁来读一读这个画面,读出激昂的感受?小组读、全班读。
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大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
但不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有是多么宽阔自
由地天地呀!)
4.皮鞋匠所听到的和联想到的,盲姑娘可否看到或听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景物,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盲姑娘心里所体会和联想到的东西,皮鞋匠怎么知道?
品读句子: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在她那睁得……(她的脸那么的恬静,眼睛睁得那么大,即使看不见,也好像看见了一样。
)【恬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音的干扰。
5.小结: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月光曲大致分为几个部分呢?(三部分,三种画面)
是啊,让我们再伴随着琴声,感受它变化的旋律。
让我们再齐读,体会它优美的意境。
播放音乐
6.优美的意境,变化的旋律,时而舒缓,时而增强,时而激昂,兄妹俩都怎样了?(兄妹俩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陶醉是很满意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指名造句。
7.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激动)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飞奔回家说明内心急切地想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以防忘记。
花了一夜的工夫: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贝多芬非常的勤奋,刻苦。
贝多芬的音乐不仅满足了盲姑娘渴望音乐的愿意,给了他们一次美的艺术享受,还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8.俗话说琴传心声,贝多芬的《月光曲》表达的是他对兄妹俩的什么?(同情)其实不仅仅是对兄妹俩,也是对像兄妹俩那样贫苦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正如贝多芬说的(课件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
”这正是他高尚情怀的体现。
(板书:高尚情怀)
六、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月光曲是美妙的,它谱写的故事更感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个传说写生动的呢?(联想,联想就是虚写)
1. 第九自然段除了写联想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实在的事物)
2.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干瘪瘪的,一点都不美,不那么深刻感人)对比读读,女生读写实部分。
男生读联想部分。
3.学生说联想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加深刻)
4.积累写作小知识(课件出示):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学生齐读一遍。
5.练习。
(1)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然后评一评。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
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
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
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2)我能给《荷花》这一段加上适当的联想: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
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式各样异,争奇斗艳。
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
七、作业:完成《知》,背诵第九段
(五)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月亮升起越升越高波涛汹涌舒缓渐强激昂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