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程
2、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是近代发生的
“美学‛这个名称以及‚美学‛的第一个较 为完整的理论,是 18 世纪德国的哲学家鲍 姆嘉通提出的,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 也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立者。 他第一次提出这个词是 1735 年的博士论文 《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后来他在 1750 年出版了讲义《Aesthetics》(我们 译为《美学》),这标志着美学的正式确 立。
5、文化论美学
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 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 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
三、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概述
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史可分为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五个时期。 先秦:发端,易—儒、道美学 秦汉:过渡,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 魏晋:发展,审美的自觉时代、形神论 唐宋:兴盛,禅宗美学和宋代理学、意境 论 明清:总结, 世俗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传 统美学的总结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 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 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 ‚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 而是心情的表达。 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 愁。‛
第四节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文艺学
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 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
母系氏族:粗壮结实 夏商周春秋战国:柔弱细腻 西汉到南北朝:美貌崇拜 隋唐: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宋元明清:文弱清秀,三寸金莲的妩媚
近百年:自然与性感的回归,美女多元化
审美的历史差异
杨贵妃
宋 王选 绣栊晓镜图
安禄山 胡旋舞
审美文化差异
以色彩为例 中国人崇尚红色、黄色 农耕文明;五行方位及其引申义。 西方人崇尚蓝色,厌恶黄色。 海洋文明,宗教意识,历史涵义。
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 美的综合型审美实践活动。
2、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冯友兰把人生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自 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当人的存在进入冯友兰所谓的天地境界时, 已与审美境界相互沟通了。李泽厚生先就 把这种具有崇高特点的精神境界称之为 ‚悦志悦神‛的审美形态。
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 系最为密切。 美学与伦理学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 决定的。
审美判断受善恶标准影响
第四节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摹仿说、诗言志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 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学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给世界美学带来了革 命性变革 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 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及其社会、社会 生活的生成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实践性。 第二,历史性。 第三,辩证性。
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几种流行的看法: 1.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
电脑合成最完美人脸
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
差异性:
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 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 而体不知其安。 ——《荀子第二十二 正名》
一、审美活动是人类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
差异性:历史、文化、社会 历史差异。以对女性的审美为例:
四、现代美学在中国的发生
清末近代之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端,其中王 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人是其代表。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 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 来启蒙民智,倡导‚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 等。 鲁迅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西方美 学思想,‚五四‛后,翻译日本和苏联的文艺理 论著作。
美学与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与美学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一是求真, 一是寻美,但作为同一文化母体所孕育出的一对 ‚孪生姊妹‛,它们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的基础。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 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
食——饮食中的美学
《说文解字》之中,繁体字的“吃”从口 从契——吃是一种根据契约组织起来的活 动。 饮食活动中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和谐”观 念。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脍炙人口食——饮食中的美学 Nhomakorabea
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
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以清 晰的看到人类的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 自觉地自觉的演变过程。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还相当粗糙,器 型很不规整,多为一器多用
旧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体上明显趋向光 洁、规则,并富有秩序和韵律感,功能 上开始分化
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石器在功能上高 度分化,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 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据用途定型化。
四、怎样学习美学
1、加强各方面理论修养,包括:哲学、 伦理学、心理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等 2、要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 3、要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 践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 的经验
第一章 美学的对象
第一节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美学是一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
1、 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 史过程。先有审美意识,后产生美学思想, 到了近代美学才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起 来。
住——园林建筑美学
建筑既是物质生产又是艺术创造,是一种 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有机结合的艺术。它 通过建筑材料运用和造型结构,与环境有 机结合,渲染出特定的情调和观念,从而 形成特殊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蕴。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 蕴含着人文思想。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 人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像‚农夫‛一词本来的 含义一样,只是自然的看护者。 ——马丁· 海德格尔
原始人的装饰
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最 初的精神产品—装饰品。利用兽的牙、骨, 以及贝壳等进行雕磨、钻孔,以期创造并 美化生活。
鹳鱼石斧纹彩陶缸和木雕
原始壁画
原始艺术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约公元前25000—— 20000年,石灰石,高 11.5厘米,维也纳自 然历史博物馆藏。
持角杯的妇女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 物质生活:人类的物质生产 衣、食、住、行 都体现出人的审美追求。 精神生活:政治、道德、宗教、艺术等 都渗透着人的审美理想、反映着人的审美趣味。
衣、食、住、行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战国楚国贵妇服饰(左) 战国武士复原图(右)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衣——穿衣打扮中的美学
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 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 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 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 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 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西方的穿着观念是 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 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对色彩的审美差异
审美的社会差异
社会差异:不同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社会生 产方式下产生的审美差异。
法国园林——饱含着理性主义的色彩,它力求严格
地按照几何原则来布臵
英国园林——自然讨厌直线
2、当今时代是一个走向美的时代
一个走向美的时代
美在当代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 当代生活世界中的美的现象的一个根本转向,即生活的审 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
3、是为现代人的感性确立一块合理性 地盘的需要
理性与感性、非理性的矛盾对立 理性被看作是人类的本质。人被称为有理 性的动物。 理性在人类观念里一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 位。按照理性的要求,传统美学把人类丰 富的精神世界概括为认识方法抽象后的图 式,并讲这种图式赋予普遍理性的内容。 这样就忽视了个体感性的丰富性、独特性, 也抽空了世界的纷繁复杂,把世界看作一 个认识的对象,或被认识了的符号群。
持角杯的妇女,约公 元前30000——25000 年,石灰石,高44厘 米。这一雕像以浮雕 形式直接刻在法国西 南部的劳塞尔岩窟洞 壁上。后来,人们发 现它,将它敲下并移 至博物馆内陈列。
古代人对美的思考
无论中外,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美学思考 的记载。古希腊有‚金苹果的传说‛、中 国有‚女娲补天‛记载。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西方最早关于美的思 考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 斯的论述:‚美是数的和谐。‛中国古代 最早关于美学思考的是《国语》中的‚伍 举论美‛的记载。
鲍姆嘉登;蔡仪
2.美学是艺术哲学
黑格尔、丹纳、朱光潜
3.美学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科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李泽厚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车尔尼雪夫斯基、蒋孔阳
二、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 的审美关系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