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关于创建普及普通话示范村的实施方案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省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和《××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年“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推广普通话及素质提升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力度,打好素质提升攻坚战的有关精神,提高“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程度,提升民族地区青壮年的普通话适应能力,提高普通话的普及率,提升国民语言能力,消除民族地区人际交往和对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为实现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语言支持。
二、创建目标
(一)根据××省创建普及普通话示范村任务要求,××年××县创建3个示范村,××镇××社区、××镇××社区、××镇××社区;××年创建3个,××镇××社区、××镇××社区、××镇××社区。
(二)3个示范村18—50周岁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能听懂普通话,会认读500个高频常用汉字,能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全村普通话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三)3个示范村适龄人口普通话的认同度和使用频率不断提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及相关人员在必要场合能够带头使用普通话。
三、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
××年××月底前,调查清楚三个普通话示范村18—50周岁不通汉语人员,并进行登记造册。
(二)动员培训。
积极组织动员不通汉语青壮年参加普通话培训、学习,参训率达到100%。
(三)广泛宣传。
在村寨醒目位置悬挂推普宣传标语,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受群众欢迎的推普活动,营造推广普通话的氛围。
(四)分周期开展创建。
1个周期为3个月,在1个周期内通过培训、一对一帮扶、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创建。
(五)建设乡村文化。
推普助力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开展、脱贫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推进。
(六)考评验收。
创建工作结束后,由创建村按《××省民族地区普及普通话示范村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向管辖的乡(镇)进行验收申报,由乡(镇)组织人员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报县教育局,各县教育局汇总后报州市教育局,由市教育局认定并报省教育厅语言文字管理处备案。
四、条件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县级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和指挥长,要统筹做好资金安排、政策落地、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二)压实执行责任,抓好“方案”落实。
实行“县乡统筹、村组为主”的责任制。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行政村村委会、扶贫工作队、挂包帮抓好具体组织落实工作。
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工作队包村民小组,挂包帮包户包人,“三包”工作方式帮扶目标人群线上学习线下辅导培训和定期“送教上门”服务。
(三)保障目标人群应学尽学。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发挥监管作用,承担具体组织实施,抓好落实的作用,根据精准识别到的目标人员,按照既定的目标责任制要求,认真组织宣传教育,严格督促目标人群积极参加学习培训。
驻村工作队员、挂包帮人员及当地中小学教师,应积极配合,对应到挂钩帮扶名册,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个人结对帮扶的优势,帮助目标人群学会普通话。
鼓励中小学生采取“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开展家庭式学习,巩固学习效果。
(四)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推普经费。
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强化“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推广普通话及素质提升经费保障。
整合使用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加大推普扶贫攻坚资金投入力度。
(五)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督查考核。
县人民政府建立对普及普通话攻坚工作的督导、考核、问责机制,加强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和督促检查。
五、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