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新)

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新)

29
洁净室日常维护
▪ 做好各类技术参数的监控 温度:(20-25℃) 湿度(RH 40-60%)。ICU的湿度控制尤为重要。 保持正压差:高洁净度>低洁净度 自净时间。
30
▪ 室内应保持安静,人员避免大幅度的肢体运动与抖动各类 织物,以减少扬尘;
▪ 重复使用的个人用品,建议使用透气性好、不发絮的,且 耐高温处理的面料;
➢ ICU的特殊环境
清洁、相对独立区、其建筑材料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 潮防雾;易清理、消毒
➢ 布局流程合理,明确划分治疗区和监护区、医护人员办公生 活区பைடு நூலகம்污物处理区
明确分区 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特别对污染区处理 统一方向进行,“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隔离”
ICU特殊流程(人流、物流)工作人员、病人、病人家属、 物(包括污物)各行其道
12
感染途径:环节
▪ 直接接触“手” ▪ 血行 ▪ 导管 ▪ 误吸 ▪ 逆行 ▪ 肠源性
13
感染途径:环节
▪ 条件致病菌、定居(口咽) ▪ 手术、侵入性操作 ▪ 污染的各种治疗、检查和设备 ▪ 交叉污染(手、手套) ▪ 器械消毒或灭菌未达到要求 ▪ 污染的水和溶液 ▪ 污染的微粒和尘埃
14
层流环境下的ICU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 护理站桌面、患者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
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擦拭消毒。使用腐蚀性
10
宿主因素
▪ 创伤
▪ 各类休克
▪ 严重基础病
▪ 长期住院
▪ 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
▪ 神志不清
▪ 误吸
11
医源性因素
▪ 机械通气 ▪ 外科手术 ▪ 抗生素应用不当 ▪ 长期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放疗 ▪ 各种侵袭性导管(血管导管、引流管、鼻饲喂养管、监
测治疗操作等) ▪ ICU环境(ICU病房建设、布局、设施、流程等)
▪ 通常感染与易感部位及疾病种类有关,细菌占多数、 其次真菌;混合感染也有较高的发生率。
▪ ICU医院感染中耐药菌株为多 -------肠球菌、MRSA、绿脓、大肠、不动等
▪ 呼吸道、腹腔、胆道——细菌为主 ▪ 消化道、泌尿道——真菌为主
9
易感因素
ICU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 宿主因素 医源性因素
限制进入ICU人员
15
▪ 洁净ICU ▪ 有条件者安置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独立空气净化系统; ▪ 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
时至少6次; ▪ 加强对过滤网和回风口的日常维护。
16
洁净室污染途径
▪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沉降菌由空气净化系统控制 ▪ 自身污染:患者及工作人员自身带菌 ▪ 接触污染:人员、器械、敷料的接触
清洗一次,粗效过滤器每2个月更换;中效过滤器每周检查, 每3个月更换;亚高效过滤器每年更换。 ▪ 风机组:风机组中的中效、高效过滤器每年更换。 ▪ 回风口过滤器:应定期检查,每年更换一次。如遇特殊污染, 必须更换,并用消毒液擦拭回风口内表面。
21
22
23
▪ 过滤装置的更换与管道的清洁间隔时间应根据使 用频率而定,并有记录备查。通常粗效过滤、回风 口滤网应1-2周清洁,中效过滤应6-12月清洁或更 换,高效过滤2-3年更换。
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感染管理科
1
内 容:
ICU医院感染 层流环境下的ICU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重点环节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2
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
易感人群
病原体
1.年龄
2.基础疾病
3.皮肤粘膜防御 机能破坏
4.免疫机能低下
5.菌群失调
感染 媒介因素
1.病原微生物 2.细菌耐药性 3.特殊致病因子
1.介入性器械污染
3.消毒灭菌质量
2.无菌操作情况
4.抗生素使用
3
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
医疗和护理措施
感染 源
规章制度 器械污物处理
易感 人群
传播 途径
隔离技术
感染链的切断
4
ICU是重危病人集中的单位,也是易
感人群和感染发生的重要场所。如何降低 ICU医院感染发生率,关系到重危病人的 救治成功率,对整个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生 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
日常管理
▪ 强化无菌操作与感染预防 无菌操作贯穿到所有的医疗活动中,对与共同使用的媒介物
(医疗用品、器械等)、医务人员(手、鼻等部位)各环节 应加强控制 病人处于洁净气流风幕中心 防止回风受阻 职业防护与屏障理念
20
空气层流洁净系统日常管理
▪ 空气处理机组:每月检查一次,清扫内部。 ▪ 新风机组:每天检查一次,保持内部干净;粗效滤网每两天
24
▪ 洁净室内只允许放置必须的设备设施,或家具 等;物品摆放要避开回风口,尽量做到送风口与回 风口直线中无任何阻挡,以保证空气回流畅通。
25
26
↖↑ ← 回风口回风受阻
27
28
▪ 控制“尘源”与保洁是重点。凡进入洁净室 (区)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控制自身的发菌(尘) 量;控制入室人员的数量。所带物品如有外包装, 均应在洁净室外拆去外包装,无包装的物品应彻底 清洁处理后方可带入。保洁的重点是日常清洁,每 日小卫生,每周大卫生。
5
ICU
特殊环境
特殊宿主
特殊诊疗措施
感染特点
高发病率
高耐药率
高病死率
致病菌 细菌、真菌、耐药菌株、混合感染
6
7
高病死率
由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且多为耐药菌 株和混合感染,加上高危病人病理生理症状的极 不稳定,因此死亡率明显增高,致严重的全身性 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以致MODS,死亡率极高。
8
病原菌不同
31
个人防护
▪ 进入ICU的人员,应彻底更换清洁的衣鞋,并做 好头部、口鼻部位的保护,以制止自身的“发菌”。
32
33
34
35
36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
(2008版)(意见征求稿)
▪ 医疗与生活物品
• 医疗器械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 听诊器、血压计、心电图机,尤其是频繁接触的表面如 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建议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
人员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物品是影响空气洁净的媒介之 一(洁净室来自人员的尘源占80%以上)。因此,进入洁净 室的人和物品应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
17
影响感染的因素
▪ 影响洁净度(含细菌)的指标
截面风速
换气次数
静压差
温湿度
新风量
气流组织
自净时间
18
影响感染的因素
▪ 影响人员舒适度的指标 截面风速 换气次数 温湿度 照度 噪声 新风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