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判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解释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单,不用太关注)二、外力作用与地貌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参照P42)2.3 大气环境2.3.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因为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但大气对可见光直接吸收较少,所以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

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1、说出下列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何种削弱作用?①夏季的白天:为什么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散射③交通灯为什么用红灯作为停的信号灯?---红光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故穿透力强④日出前、日落后,为什么天是明亮的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为什么也是明亮的-----散射⑤朝霞和晚霞为什么是红色?------红光波长长,不易被散射,故穿透力强2、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①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要比地球表面大得多?月球上无大气,白天无大气的削弱作用,温度高,晚上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低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③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④为什么晴天的温差比阴天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晴天云少,反射作用弱,削弱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所以晴天白天温度高;晚上:晴天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晴天晚上的温度低, 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下垫面和气象等2.3.2 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一、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方法:(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

(①>②, ③>④);(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

(①>⑤=⑥>②,③>⑦>④)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③, ①>④)。

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详见课件的题目)2.两种主要风向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我们做的很多题如果没有说明,都是默认为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

2.3.3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与季风环流(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移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由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由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南移.上图为北半球冬季情况,因为气压带、风带均偏南。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对气压带的影响2、对风带的影响---季风(记P53图)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大陆西部和热带地区)1、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详见必修1 P52的两个表格)例:(1)热带雨林气候:位于10°S和10°N之间成因: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多雨(2)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成因: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特点:全年温和多雨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盛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 °成因: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气候小结:中纬度的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判断(以亚欧大陆为例):在中纬度地区,除全年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如图中所示:只有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低于0度;只有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

2.3.4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晴朗气温低、气压高、晴朗过境时阴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寒潮,沙尘暴春雨绵绵降水始终发生在冷气团一侧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时,形成准静止锋,会带来连续的阴雨天气,如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6、7月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水平运动四周流向中心中心流向四周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阴雨晴朗举例台风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3、锋面气旋: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面向地图,左边一定是冷锋,右边是暖锋。

降水均在冷气团那一侧,又因为北半球冷气团在北,南半球冷气团在南,所以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北侧,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南侧。

2.4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⑦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⑧蒸发(蒸腾)人类影响:修建水库和跨流域引水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水得到更新;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交换;塑造地表形态。

二、洋流1、概念: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分类:风海流:北太平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大西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引起)、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引起)和西风漂流(盛行西风—西北风引起)补偿流:一般是南北向流动的。

3、分布要求:对照书本P62,将各洋流名称和世界四大渔场的位置标注在图上相应位置。

4、分布规律及图示5、洋流的影响(1)气候:①暖流:增温增湿例: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摩尔曼斯克港全年可通航也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②寒流:降温减湿,使沿岸形成荒漠环境(2)渔场(要求在P62中明确位置)①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和北海道渔场②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3)航海: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耗燃料多。

(4)洋流可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