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作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重点
难点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小组讨论)
3、请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4、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①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②有的评委打分太高和太低,有人情分或者其他感情因素在里面,去掉后再求平均数就更有代表性了。
平均数的再认识
学校
五里甸子学校
备课人
李雪梅
年级
五年级
组长
汤添海
审核
郭芳
孙凌云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87~88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应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的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3、解决疑惑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cm,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cm.北京市学龄儿童的数据是反应我国学龄前儿童身高的平均值。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活动二;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2)这时老师也加入了做游戏的队伍。他的年龄是45岁,估计并计算出此时做游戏人的平均年龄。说一说你对平均数的认识。
电子白板出示统计表
三、巩固提升:
书88页练一练
自主做,小组检测,遇到疑难全班交流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
板书
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1、平均数的意义
2、平均数的求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去掉一些数据之后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真的很灵敏
教学
反思
选手1:(98+94+96)÷3=96(分)
选手2:(97+99+95)÷3=97(分)
选手3:(90+87+90)÷3=89(分)
③小结:从新的排名中你对平均数有哪些新的认识(去掉一些数据后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真的很灵敏。)
活动三:我学我用
1、生活中什么情况需要计算平均数?
2、小明调查在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
课前
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运用信息
技术手段
一、复习导入:
之前我们认识了平均数;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哪些了解。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1、自学教材87页: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