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王文向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标准是怎样的呢?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早在,,,,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
一、什么是健康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3、健康的具体标志:(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上述第1,5项都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6—11是身体其他方面的要求。
心理的健康相对来说却不如身体检查这样简单明确。
有人说,我心里想的什么,我要是不说,你怎么能知道呢,我要是说了,却不是我的真心话,你又怎么能知道呢,是的,至今也没有发明出一种仪器,可以精确判断人的思维动态的全貌,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心理学就是一笔糊涂账,可以主观臆测,信马由缰。
古人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心理学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手段之一。
一个人心有所思,就会在行动和语言中表现出来,如同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中就能分析出冰山的体积和成分。
通过人的行动和语言判断一个个的心理健康状态的例子有很多: 案例1:领导——同志——发火——后果。
其实你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领导我会怎样,我们应该怎样。
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压力无法排解等)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甚至会影响我们对事态发展的客观判断等等,这里说的人际、工作效率、判断能力等都是社会功能的范畴。
案例2:教师的焦躁情绪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二)心理健康标1、世界卫生组织:(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有理想,有事业心,并且不断为理想而努力、进取。
)2、我国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三)、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
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过去,肺炎、结核、大脑炎;现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
主要原因: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三、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此后不久,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此后不久,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
教师目前已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在他接治的精神心理疾患者中,教师患者位居前列。
案例1:2003年11月4日“花季少女跳楼自杀事件”案例2:吉林某区李某校长上任不到一周,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
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
这就又涉及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了。
四、教师心理健康概述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
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
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钱难买我愿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
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什么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学校安排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心路历程,保护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健康。
首先做到自己的心里不足,然后去自我调节,或心理咨询来达到身心健康。
因此我们不要觉得说,通过一次专题学习,或两节课就能解决某种心理问题,这是难以达到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是根据具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的一种心理调适和引导。
因此,今天我们只做症状分析,共同审视自己的心理状况,然后才能去有目的的调试,辅导和咨询。
五、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化。
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这样的案例很多,不必多说。
(出现这些症状不是说你这不是病,是心理不健康。
这样想是大错而特错。
主要是你长期的心理压力,或者情绪激动、郁闷的心理问题而造成了这些症状表现的相当明显。
)2(抑郁。
(1)、情绪反常通常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他人交往,缺乏学习积极性,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也觉得感到平淡乏味,甚至离群索居,自我封闭。
女孩往往无来由的悲伤,男生则变得暴躁易怒。
(2)、厌学感强。
学生出现轻度厌学情绪很正常,但如果总认为周围的一切都不顺心,觉得别人都在跟自己作对,甚至执意休学,这就是一种病理性的逃避和退缩,需要家长们加以重视。
(3)、总不舒服有些隐匿性的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不会表述为情感方面的问题,而是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
这种“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许多检查,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的迹象。
(4)、自杀行为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中后果最为严重的,是患者会出现自伤和自杀念头。
重症患者表现为反复的自杀意念及行为,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他们的生命,而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他们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自杀行为。
3(偏执。
指长时间地固执的坚持自己偏颇性的看法,因他人没有遵从自己的看法而对他人充满敌意的心理状态。
“无理争三分”、好钻牛角尖,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
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
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
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我那那不如人时,我可得离她远点,在他面前人家会小瞧我的。
其实谁都不这样想,是你自己想的)5(敌意。
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
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感觉,摔物,虐待,喜欢与人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等。
6(强迫症状。
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例如强迫性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
7(焦虑。
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
8(恐怖。
恐惧的对象包括人、物、事等方面及社交恐怖。
成人单纯性恐怖症来源于儿童时期曾有过的体验,如儿童对动物的恐惧,害怕黑夜"鬼怪"、暴风雨或雷鸣闪电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青春期消失,但当人体受到疾病的折磨而变的软弱或被新的精神刺激所诱发,过去经历过的恐惧就可能再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