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pptx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pptx

(三)崇宁兴学
由蔡京发起,主要内容:1.州县普遍设学,行三舍法; 2.扩建太学;3.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4.添设专门学校。
(四)三舍法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王安石兴学期间所创,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将 太学生员依学业程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 生员初入学为外舍生,依次升舍。
四、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一)庆历兴学
由范仲淹主持推动,兴学措施有三:1.诏州县立学;2. 改革科举考试方法,先策论,后诗赋;3.以胡瑗的“苏 湖教法”为参照,改革太学。
(二)熙宁、元丰兴学
由王安石主持推动,主要改革有:1.改革太学,创立 “三舍法”;2.颁定《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和考试 内容;3.设置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 之长的人才;4.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5.改革科举制度。
(四)清代的科举 没落时期 制度与明代同, 科场舞弊日益严重,科举制本身存在的弊病也 日益显现。
清代挟带 衣
这件挟带衣,正反两面抄 满了八股文的范文。题目 均出自《论语》,计353 篇,约20万字。
乡试枷号处罚图
清代
乾隆谕令:严惩夹带案中的有关人员。并指 出,对被查出的夹带士子,均按《科场条例》 进行处罚,一旦搜出,在考场前先枷号示众 一个月,然后革去功名,贬斥为民,终生不 得再参加科举考试。夹带作弊的考生,有在 朝中为官的家长,也要受到处分,对教习的 老师要连坐,若有说情者,均有处治。对考 试、复试交白卷的考生,尽管未有作弊之处, 也要被流放到关外。
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记录, 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 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 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 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
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 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 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
而且升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 据统计,宋仁宗一朝共举行13届科举,取中一甲
(状元、榜眼、探花)者共39人,后来官职没有达 到公卿的,只有5人。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宋代的科举 发展阶段
2.规模的扩展。
宋初每届取士人数与唐代大体相同,不过二三十人。 宋太宗时开始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此后,每届大体维 持在三四百名的规模。
取士规模终究是有限的,对那些多次应试不中者,朝 廷又开辟了特奏名的科目,降低考试难度,以予照顾。 如果还考不上,等达到足够的年头,一般是经历15 届以上的应试后,朝廷就干脆赏给一个相当于科举某 种出身的称号。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宋代的科举 发展阶段
3.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 必试经义。经义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的小论文,既考 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理解,又考察考生的文笔水 平。为了加强评阅的客观性,王安石还编制了经义式, 作为标准格式。
(四)三舍法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蔡京将三舍法推广到州县学,自县学考选州学, 州学生每三年考选贡入太学。这是中国教育史 上第一次形成一个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相互衔 接的学制。
五、“苏湖教法”
“分斋教学法”
由胡瑗开创。他在苏、湖两地主持州学期间,一反当时崇尚辞赋 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 的爱好和专长分斋而教,旨在培养“明体达用”的人才。经义斋 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主要培养比较高级的统 治人才;治事斋分为治民、讲兵、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 之学,以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官吏人才为目标,该斋 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
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使得教育也以儒家 经典为主,教育内容固定、僵化。这使得学校教育日 益教条化,不求实学,在思想上成为科举的附庸。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
宋初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施行“兴文 教”的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 想,同时支持佛、道教,使三教融合起来, 互为补充。
表现:1、尊孔崇儒,提倡佛道;2、重视科 举,重用士人; 3、广设书院,多次兴学。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 第二节书院的发展 第三节私塾与蒙学教材 第四节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 第五节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第一节 科举制度一)宋代的科举 发展阶段
1.地位的提高。
宋初废止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视科举为取士正途。 科举及第的进士不仅享有显耀,而且立即就可以作官,
(二)元代的科举 中落时期
特点一:民族歧视明显。四等人在考试科目、答 题要求和考试结果方面都不相同。放榜时,分右 榜和左榜。两榜各分三甲,但以右榜为尊。
特点二:开创了以四书试士的先例。从《四书》 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
特点三:科举制度日趋严密。
(三)明代的科举 鼎盛时期
考试内容专用《三经新义》(诗经、尚书、周礼)取 士。
4.时间的变化。宋神宗将科举改为三年一试,此 后成为定制。
5.方法的变化。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实行殿试制度,将选士大权直接掌握在皇帝的
手中。
(3)改善考官任用制度。权知制度 锁院制度 (4)实行别头试制度。 (5)对试卷实行弥封(糊名)、誊录制度。
严惩枪替 清 代
代笔者称“枪手”,考试时替人代笔称 “枪替”,图为枪手被查出后,枷号于贡院 大门前,示众问罪。
皇榜
杜受田故居大门
二、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随着科举的规模扩大、日益频繁和重要,以及科举成 为入仕的主要途径,科举日益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 同时明朝以进入学校作为科举的必由之路。因此,学 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1. 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三)明代的科举 鼎盛时期
2.创立了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模式。
八股文由宋代的经义发展而来。又 称制艺、时艺等,以四书、五经中 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 其中的义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 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 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 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分为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八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