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文100字篇一:传统文化作文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情人节……其中在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受人们欢迎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还叫过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居住在水里,每年的除夕这一天出来吃人,人们非常害怕它。
有一年的最后一天,一位老奶奶说:“我有办法对付那个怪物!”年果然又出现了,它向老奶奶的房子走去,看见门上的大红纸,屋里烛火通明,年吓得浑身发抖,忽然又听见“啪啪”的响声,年吓得不知所措,狼狈地逃跑了。
从此年再也不敢来了!原来年怕红色、光、响声。
这一天人们叫做过年,过年就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每次过春节之前,妈妈早早地就把年货和新衣服买好了,就等春节回姥姥家过年了。
到了姥姥家,我发现姥姥和姥爷都在为过年做准备。
姥爷在忙着贴春联,姥姥在煮过年时吃的肉食,而妈妈呢,却在打扫卫生,这样春节到来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忙活来忙活去了。
到了除夕,大家都在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
而舅舅却在准备烟花,等吃饺子的时候燃放。
这时饺子煮好了。
随着一声声巨响,天空中出现了一朵朵美丽的烟花,五彩缤纷美丽极了!当午夜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春节才正式拉开序幕,全家人共同举杯,互相祝愿,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我觉得这个节日充满了热闹、喜庆、团圆,在寒冷的冬天过上这么一个节日迎接春天让人觉得很温暖。
我喜欢春节!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到这时,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你在吃粽子时有没有想到端午节的来历呢?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是楚怀王手下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联合齐国一起抵抗秦国,他的主张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并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于是,楚怀王把屈原流放到湘江一带。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和《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灭亡。
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非常伤心,于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非常伤心,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打捞屈原的尸身,有位渔夫拿出给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了。
后来,人们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渐渐的发展成今天的粽子。
每年的端午节我不但可以品尝各式各样的粽子,也可以看到激烈的龙舟比赛,我特别开心。
欢天喜地过春节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
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开的春天回归大地,多么令人高兴呀!人们自然要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
春节前,人们络绎不绝地到市场去。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去人山人海的市场办年货。
每个人的篮子装得满满的,有开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鸭、鸡、鹅、鱼、肉等菜,有烟、酒、巧克力等礼物。
虽然篮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却乐得合不拢嘴。
在家里,我们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
爸爸手拿扫把,脚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上上下下扫得干干净净。
妈妈把抹布打湿,使劲擦着窗户。
窗户像明亮的大镜子。
我忙着贴春联。
红红的纸上写着“合家欢乐”、“财源滚滚”等金光闪闪的大字。
有的家门口还挂着大大的红灯笼,显得喜气洋洋。
大年三十,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个不停,不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摆在面前。
鸡鸭鱼肉,应有尽有。
叔叔拿起一杯酒,说:“让我们为明年的日子更红火而干杯!”“好好??”饭桌上飘荡着一阵阵笑声。
团圆饭过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
里面有滑稽的小品,风趣的相声,优美的歌舞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铛--铛--”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各家各户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
最快乐的要算孩子们了!孩子对着引火线一点,“砰,”“小子弹”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开了,有的像小鸟飞向天空??就这样,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啊,多么喜气的春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
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
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江河里。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到端午节时,大家就划着船把饭投进江里,可是后来他们发现投入江里的米饭全被鱼吃了。
于是,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种长长的叶子里包成四个角的形状,鱼见了以为是菱角,因为菱角有尖尖的刺,鱼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现在,人们一到端午节就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外婆也会把长长的、青青的艾条挂在家门口。
我最爱吃的就是大肉粽了,特别是高速公路上的绍兴服务区卖的“诸老大”粽子,味道非常鲜美,让我回味无穷吃粽子又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吃。
我家也不例外。
端午节的前一天,爷爷奶奶就包好了粽子,那一个个粽子可谓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三角体,长方体。
听奶奶说,这些粽子的馅有许多种:白糖馅、黑芝麻馅、蜜枣馅、菜馅。
听了奶奶的一番介绍,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忙让奶奶煮粽子。
等呀等呀,大概过了几个小时,粽子终于煮好了,开锅。
粽子刚盛上来,我就拿起了一个粽子,剪开了线,又解开了粽叶,把粽叶里的糯米团放到碗里,拿来了一双筷吃了起来。
我手里的那双筷子不停地在碗与嘴中间挥舞。
不一会儿,一块粽子便进入了我的肚皮,真好吃。
这粽子里有糯米的饭香;粽叶的清香;花生的香甜以及蜜枣的蜜甜。
这些味道交织混合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吃着吃着,我实在忍不住了,一下子在碗里放了五个粽子。
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咕哝道:“好吃,真好吃。
”不一会儿,五个粽子便进入了我的肚子。
我的脸上也粘了不少饭。
可我却乐不亦乎。
没想到这小小的粽子竟那么好吃!我也知道:“这每个粽子都代表着长辈们对子女的爱呀!”将来长大了,我也要为长辈们包粽子。
篇二:传统文化作文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
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
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
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
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
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
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
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
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
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莫高窟莫高窟又叫千佛洞,它的上面有无数个洞穴,分上下五层排列,建在三十多米高的岩石壁上。
(这一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构造及它所建的位置。
“三十多米”“上下五层排列”写出了莫高窟的大。
)来到窟前,向上望去,你会感到整个莫高窟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蜂房,那大大小小的洞穴就是小眼蜂窝,你见了,一定会不由得怀疑那是鬼斧神工之作。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莫高窟的大及它的形状特点。
)走到一个洞窟前,你会看到那栩栩如生的彩塑,个个像是有精神、有血肉的活体。
窟壁和穹顶,还画满了无数个小飞天,千姿百态、凌空飞翔。
瞧,那反抱琵琶、载歌载舞的小飞天,神态是那样逼真,让你赞叹不已。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做到点面结合地描述所观察到的这个洞窟。
此外,“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等词用得十分准确。
)我喜欢莫高窟!(结尾点明中心。
)我喜欢舞龙灯在我的家乡水吉,每逢正月初十都要舞龙灯。
每到那时候,大街小巷都沸腾起来,大家兴高采烈,热闹极了!夜幕降临,在锣鼓声中,一条“巨龙”出现了,它穿着一件黄澄澄、亮闪闪的“龙袍”,神气地仰着头。
我们伸出手指,数着“巨龙”的节数:“1、2、3、4……”一共45节。
“好长啊!”我们惊叹道。
“巨龙”为何如此自豪?一定是因为它身后有许多可爱的“龙孩子”。
你瞧,一条条“小龙”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向前走,每隔一段,就活动活动筋骨:转转圈、打打滚……“龙孩子”最拿手的要数“抢龙珠”了。
沙沙作响的龙珠飞到上方,“龙孩子”扑了上去;龙珠又迅速地落在地上,“龙孩子”也飞快俯下身去;龙珠又玩“躲猫猫”,滚到“龙孩子”的身后,“龙孩子”转身紧追不舍。
每次眼看就要抢到,可都被龙珠躲开,但“龙孩子”总不肯放弃,依然奋勇向前……舞龙灯焕发着龙的精神,激发着人们向上、进取。
我喜欢舞龙灯!总评:习作开篇,描写了沸腾的“大街小巷”和“兴高采烈”的人们,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舞龙灯的热闹场面。
“巨龙”和“龙孩子”的描写,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凸现了它们不同的特点。
生动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充分领略到“舞龙灯”这一中华民俗的独特魅力。
毛笔现在的毛笔有很多种,它们的“毛”主要是由狼毛或羊毛做的。
关于毛笔由来的传说故事也五花八门,众说纷纭。
流传最广的是秦将蒙恬造笔的传说。
说的是从前没有毛笔,人们就用一种用竹子做的“笔”在绢帛上写字,但是这种竹笔写起字来很难得心应手。
沾墨沾多了很容易把绢帛弄脏,沾少了又容易写不清,或只能写三、四个字,很麻烦。
有一天,一个叫蒙恬的武将出门打猎。
不一会儿,就拖着一只兔子回来了。
不经意间,他发现兔子的尾巴在他身后拖出了长长的血迹,突发奇想:用兔子尾巴代替坚硬的竹子做笔会怎么样呢?他试了试,写出的字却断断续续,一点儿也不像样。
好好的一块绢布也白白浪费了。
他一气之下,把这条兔子尾巴扔到了一个山沟里。
时光飞逝。
一天,他从山沟旁走过,发现他以前扔在这里的“兔子尾巴”变得湿嗒嗒的。
他灵机一动,赶紧捡起“兔子尾巴”跑回家,插在竹竿上,这时这个“兔尾笔”却变得十分听话,写起字来非常顺畅,写出的字也十分圆润、流畅。
这就是历史上“秦笔”的由来。
这种笔跟今天我们使用的毛笔已经很像了。
原来这个山沟里有碱,碱把“兔尾”上的油脂分解了,使“兔尾”的吸水性变得很强。
世界上第一支毛笔就在大自然的造化和好动脑筋的蒙恬手下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