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中医八项操作流程.

(整理)中医八项操作流程.

一、耳穴埋豆法操作流程【定义】耳穴埋豆法是采用菜籽或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相应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护理目标】1)疏通经络2)调整脏腑气血功能3)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病例】患者李×,女,35岁,近一月睡眠较差,按医嘱给予耳穴埋豆治疗。

【物品准备】车上层:治疗盘﹙弯盘内盛止血钳、探针。

压穴籽、棉签、手消毒液、酒精、必要时备棉球)、执行单车下层: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操作流程】一、用物准备:擦治疗盘—→擦车上层、车下层—→洗手—→备车上层物品、车下层物品二、口述病例:仪表整洁,手托治疗盘(手消毒液、执行单、压穴籽)站立口述,医嘱经双人核对。

三、操作前评估:口述完—→床旁,问好—→治疗盘放床旁柜—→手持执行单—→自我介绍——核对床号姓名—→评估、告知相关事项、检查局部—→消毒手—→拿执行单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询问是否需要协助小便,嘱休息片刻。

1、评估内容:①环境②病人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③患者体质(看舌,摸脉)。

④询问有无习惯性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⑤心理状态和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告知相关事项:治疗方法、目的、效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耳廓压贴处皮肤出现热、麻、胀、痛感等中医得气表现。

3、检查:检查埋豆耳廓压贴皮肤情况四、具体实施操作:治疗室七步洗手戴口罩—→推治疗车至床旁,手持治疗单核对床号、姓名并做好解释工作—→移凳至床头、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患者坐凳)—→选择穴位(探针探查、询问感受、探针用后放车的下层)—→消毒压贴皮肤3次(酒精棉签由内向外、由上向下、不可过湿)—→压贴(一手持止血钳取豆,一手固定耳廓)—→按压贴部位询问感受、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按压过程询问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变化,交侍相关事项—→完毕—→协助患者卧床、整理床单位—→消毒手—→交代注意事项:针对病情相关饮食、情志、生活相关健康指导,增加治疗积极性—→移凳—→手持治疗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签名、记录—→推车回治疗室。

【禁忌症】 1、耳部有湿疹、溃疡、炎症、冻疮禁用2、习惯性流产、妇女妊娠期,尤其是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禁用3、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慎用【护理注意事项】1、耳穴压贴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胀、麻、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表现,应密切观察有无不适。

2、操作时消毒局部皮肤,预防感染,如压贴处皮肤有疼痛或感染时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穴压贴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压贴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时,嘱其适当运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案例】(-)不寐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处皮质下:对耳轮内侧面交感: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枕: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下方脑干:在轮屏切迹处神经衰弱点(垂前):耳垂四区中央。

(二)便秘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三分之一处直肠:与大肠同水平的耳轮处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三分之一的内上方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耳屏下二分之一连线中点脾:耳甲腔外上方,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肺:心区的上下方腹:腰骶椎内侧缘,近耳腔缘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厘米处(三)痛经子宫:在三角窝前1∕3的凹陷处。

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厘米处卵巢:屏间切迹外缘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缘中(脑点):对耳屏外上方上缘中点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肝:耳甲艇外下方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二、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定义】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柱,点燃后熏灼或温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种技术操作。

【艾灸种类】艾条灸、艾柱灸、温针灸、热敏灸法等。

【护理目标】①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防病保健、治病强身。

②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物品准备】车上层:治疗盘(酒精灯、小口瓶、打火机、棉签、纱块、弯盘、艾条、万花油、治疗巾)执行单、手消毒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车下层:一次性弯盘一个【病例】1、患者李X,女,30岁,胃脘痛(寒邪犯胃),按医嘱给予艾灸中脘、足三里、内关治疗。

2、患者男性,58岁,拔出尿管后第三条小便不利,面浮足肿。

下肢先肿,按之凹陷,兼有胸闷纳少,肢冷神疲,便溏,身重腰酸,舌胖大,苔白,脉沉迟弱。

中医诊断:淋证(寒湿证)部位: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水道: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操作流程】一、用物准备:擦治疗盘—→擦车上层、车下层—→洗手—→备车上层物品、车下层物品二、口述病例:仪表整洁,手托治疗盘(手消毒液、执行单、艾条)站立口述,医嘱经双人核对。

三、操作前评估:口述完—→床旁,问好—→治疗盘放床旁柜—→手持执行单—→自我介绍——核对床号姓名—→评估、告知相关事项、检查局部—→消毒手—→拿执行单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询问是否需要协助小便,嘱休息片刻。

1、评估内容:①环境②病人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③患者体质(看舌,摸脉)。

④心理状态和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告知相关事项:手持艾条介绍艾灸的作用,方法3、检查施灸部位皮肤状况:①腹部(松被、患者双膝立位,上衣内卷、裤腰内卷,右手掌由下腹从右侧网左侧横行按压腹部,边压边询问有无不适)②臂皮肤情况。

如:内关穴四、具体实施操作:治疗室七步洗手戴口罩——推治疗车至床旁——手持执行单核对患者床号、姓名、解释——协助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遮挡)——松被露出右手臂、垫治疗巾、卷衣袖——取棉签量同身寸定穴,询问得气感觉——取纱布块清洁局部皮肤——移凳至床头——点灯、点艾条、灭火——右手持艾条,左手持弯盘放在治疗巾上——操作者坐凳弹艾灰——施灸(竖食指中指量高度——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施灸过程:①观察局部皮肤情况②询问有无灼痛感③及时调整距离防烫伤④观察病情变化⑤及时弹去艾灰⑥做相关健教——完毕艾条插入小口瓶,弯盘放车下层——纱布块清洁皮肤——协助衣着、撤去治疗单、整理床单位——移凳床尾——交代艾灸后注意事项——消毒手——再次核对施灸部位、方法、床号、姓名——签名、记录——推车回治疗室。

【施灸顺序原则】先上后下;先头顶、胸背、后腹部、四肢。

【艾条灸三种方法】回旋灸:距离约3㎝,左右或反复旋转,时间为20——30min。

雀啄灸:距离约2——5㎝,一上一下施灸,时间约5min。

温和灸:距离约2——3㎝,时间5——7min,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皮肤微红为度。

①上述三种方法对一般的病证都可使用。

②温和灸常用于治疗慢性疾病。

③雀啄灸、回旋灸常用于治疗急性疾病。

【禁忌症】1、颜面部、有大血管的部位、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关节活动部位也不宜直接灸。

3、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治。

【护理及注意事项】1、艾灸时,适当拍打艾灰,防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

3、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灸后出现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无菌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冒。

三、刮痧法操作流程【定义】刮痧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护理目标】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例】患者李X,女,35岁,咳嗽咯痰,恶风寒,鼻流清涕,按医嘱予刮痧治疗。

【物品准备:】车上层:治疗盘铺垫巾(手消毒液、治疗碗盛少许清水或药液刮痧器具放入内、纱块、棉签)毛巾、执行单、必要时备浴巾、屏风。

车下层: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桶。

【操作流程】一、用物准备:擦治疗盘—→擦车上层、车下层—→洗手—→备车上层物品、车下层物品二、口述病例:仪表整洁,手托治疗盘(手消毒液、执行单、刮痧器具)站立口述,医嘱经双人核对。

三、操作前评估:口述完—→床旁—→治疗盘放床旁柜—→手持执行单—→核对床号姓名—→评估、告知相关事项、检查局部—→消毒手—→拿执行单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询问是否需要协助小便,嘱休息片刻。

1、评估内容:①环境②病人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③患者体质(看舌,摸脉)。

④心理状态和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以及二便情况2、告知相关事项:手拿刮痧器具告知相关方法、注意事项、做好解释、取得配合3、检查:先查颈部活动(扶头左右各侧一次)—→头偏向一侧观察刮痧部位皮肤情况四、具体实施操作:治疗室七步洗手戴口罩—→检查刮具有无裂痕:①眼看②纱块—→推车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解释—→环境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松被协助俯卧位,床头稍摇高,枕头置于胸部—→暴露刮痧部位(衣领朝下卷、露出双肩)—→毛巾覆盖保暖(双肩仍裸露)—→再次核对刮痧部位—→纱块清洁皮肤—→倒少许药液于治疗碗—→纱块沾药液均匀涂于刮痧部位皮肤—→右手持沾湿的刮具由上往下、方向单一、用力均匀、皮肤出现红紫色痧点为度(如刮背部应在脊柱两侧沿内径溪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刮动数次后刮具干涩时需及时沾湿再刮,一般每一部位20次左右(过程中随时观察:①患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②患者病情变化、询问有无不适)—→刮痧完毕,纱块清洁皮肤(点状)—→撤去毛巾—→协助衣着和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做相关健教—→指导使用传呼器—→消毒手—→再次核对治疗单、签名、记录—→推车治疗室。

【禁忌症】体重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有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刮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用过的刮具,消毒备用。

【刮痧各类疾病常用穴位】1 颈椎病: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风府: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1寸。

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身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中渚: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当腋门穴后1寸。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悬钟: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2 月经不调:肝俞、脾俞、肾俞、关元(同上)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