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1.乔木,高10-20m。
树皮绿棕色,内皮棕黑色,木质部棕红色,幼枝被棕色星状毛。
叶互生;柄长约1cm;叶片长卵形,长达11cm,宽达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上面略有光泽,下面密被白色短星状毛,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
由总状花序集成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被毛,苞片小,早落;花萼短钟状,5齿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3倍,花萼及花瓣外面均被银白色丝状毛,内面棕红色;雄蕊8-10,花药线形,花丝基部联合成管;子房上位,卵形,密被白色茸毛,上部1室,下部2-3室,花柱细长,棕红色。
果实扁球形,长约2cm,灰棕色。
种子坚果状,红棕色,每室有种子1枚,具6纵纹。
2.乔木,高5-20m。
树皮灰褐色,有不规则纵裂纹;枝稍扁,被褐色长绒毛,后变为无毛。
叶互生;柄长8-15mm,密被褐色星状毛;叶片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卵形,长5-18cm,宽4-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无毛或嫩叶脉上被星状毛,下面密被灰色至粉绿色星状绒毛,边全缘,幼叶有时具2-3个齿裂,侧脉5-6对。
顶生圆锥花序较大,长5-15cm,下部的总状花序较短,花梗和花序梗密被黄褐色星状短柔毛;萼杯状,5齿裂;花白色,长1.2-2.5cm,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萼及花冠均密被白色星状毛;雄蕊10,等长,花丝扁平,疏被白色星状毛,下部联合成筒;花柱长约1.5cm。
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cm,外面密被星状绒毛。
种子卵形,栗褐色,密被小瘤状突起和星状毛。
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名称中文名称:安息香中文拼音:j in yin hua拉丁学名:L 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名:拙贝罗香属性来源:为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和越南安息香的树脂。
药性:辛;苦;性平工艺:生长10年以上的健壮成龄树,在夏、秋两季割胀。
作用主治(功效):中风痰劂;惊痫昏迷,产后血晕;心腹疼痛;风痹肢节痛。
开窍醒神;豁痰辟秽;行气活血;止痛用法:内服:研末,0.3-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慎服。
《艾叶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
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长圆形。
花期7~10月。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名称中文名称:艾叶中文拼音:j in yin hua拉丁学名:L 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名:艾蓬,艾蒿,北艾,多花蒿,部台,红足蒿,医草,灸草,阿及艾,草蓬,香艾,狼尾蒿子,宽叶山蒿,家艾,黄草,野艾蒿,野莲头,甜艾,蒙古蒿,魁蒿,蕲艾,五月艾属性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药性:苦辛,温。
工艺: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作用主治(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用法: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事项:阴虚血热者慎用。
艾草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
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
花色因品种不同,有名称中文名称:艾草中文拼音:j in yin hua拉丁学名:L 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属性来源:菊科艾属药性:味苦、辛、温工艺: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
作用主治(功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调经、利尿消肿。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用法:3-10克,水煎服。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禁忌:孕妇忌服阿胶驴,体型比马小,体重一般200kg左右。
驴肉的头型较长,眼圆,其上生有1对显眼的长耳。
颈部长而宽厚,颈背鬃毛短而稀少。
躯体匀称,四肢短粗,蹄质坚硬。
尾尖端处生有长毛。
驴的体色主要以黑、栗、灰三种为主。
中国著名的品种关中驴,体型高大,繁殖力强。
名称中文名称:阿胶中文拼音:j in yin hua拉丁学名:L 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属性来源:1.对造血系统的作用:倪章祺用放血法,使犬血红蛋白由平均15.6g%降至9.16g%,红细胞由6.6?06/mm3降至3.3?06/mm3。
随后每犬分期轮流接受3组实验条件(1.不给药对照期;2.药性:味甘;性平工艺:驴皮全年均可采收。
一般在10月至翌年5月为阿胶生产季节。
先奖驴皮放到容器中用水浸泡软化,除去驴毛,剁成小块,再用水浸泡使之白净,放入沸水中皮郑缩时捞出,再放入熬胶锅内进行熬炼。
熬好后倾入容器内,待胶凝固后取出,切成小块,晾干。
作 用主治(功效): 血虚证;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阴虚心烦失眠;肺虚澡咳;虚风内动之痉厥抽搐用 法: 内服:烊化兑服,5-10g ;炒阿胶可入汤剂或丸、散。
滋阴补血多生用,清肺化痰蛤粉炒,止血蒲黄炒。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服。
薄荷叶名 称中文名称:薄荷叶中文拼音: j in yin hua拉丁学名: L 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 名: 蕃荷菜、苏薄荷叶属 性来 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
药 性: 凉;辛;归肺、肝经工 艺: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晴天采割晒干或阴干.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
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
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作 用主治(功效): 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涨闷。
用 法: 内服:煎汤,3~6g ,宜后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敷。
注意事项: 阴虚发热、血虚眩晕者慎服;表虚自汗者禁服。
不宜多服久服。
薄荷多年生芳香草本,茎直立,高30-80cm。
具匍匐的根茎,深入土壤可至13cm,质脆,容易折断。
茎锐四棱形,多分枝,四侧无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节处毛较显著。
单叶对生;叶柄长2-15mm;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长级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布较密。
轮伞花序腋生,轮廓球形,花时径约18mm,愈向茎顶,则节间、叶及花序递渐变小;总梗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2mm以下,具缘毛;花柄纤细,长2.5mm,略被柔毛或近无毛;花萼管状钟形,长2-3mm,外被柔毛及腺镤,具10脉,萼齿5,铗三角状钻形,长约0.7mm,缘有纤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较大,其余3片近等大,花冠喉内部被微柔毛;雄蕊4,前对较长,常伸出花冠外或包于花冠筒内,花丝丝状,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药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
小是对果长卵球形,长0.9mm,宽0.6mm,黄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窝。
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名称中文名称:薄荷中文拼音:j in yin hua拉丁学名:L 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名:土薄荷,升阳菜,仁丹草,水益母,见肿消,东北薄荷,兴安薄荷,吴菝,鱼香草,夜息花,南薄荷,香薷草,菝蕳,接骨草,野薄荷,猫儿薄荷,蔢荷,蕃荷菜,薄苛属性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叶。
药性:味辛;性凉工艺:在江浙每年可收2次,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3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
华北采收1-2次,四川可收2-4次。
一般头刀收割在7月,二刀在10月,选晴天采割,摊晒2d,稍干后扎成小把,再晒干或阴干。
薄荷茎叶晒至半干,即可蒸馏,得薄荷油。
作用主治(功效):风热表证;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痒;肝郁胁痛用法:煎服,3-6g;宜后下。
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注意事项: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冰片名称中文名称:冰片中文拼音:j in yin hua拉丁学名:L onicera japonica Thunb别名:龙脑脑子瑞龙脑梅花脑子梅花片脑片脑梅花脑冰片脑梅片梅冰艾片属性来源:暂无药性:辛、苦,微寒。
归心、脾,肺烃。
工艺:树脂加工品,或龙脑香的树干经蒸馏冷却而得的结晶。
须贮于阴凉处,密闭。
研粉用。
作用主治(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用法:入丸散,每次0.03~0.1g。
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因实验证明本品对中、晚期任娠小鼠有引产作用。
槟榔植物特征树干笔直,圆柱形不分枝,胸径10~15厘米,高10~13米以上。
茎干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幼龄树干呈绿色,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变为灰白色。
叶丛生茎顶,羽状复叶,长1.3~2米,叶柄三棱形,环包茎干。
小叶长披针形,表面平滑无毛。
肉穗花序,佛焰苞黄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被6;雄花2列,互生于花序小穗顶端,花小而多,约2000余朵;雌花着生于花序小穗基部,花大而少,约250~550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