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小学科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一些想法

谈小学科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一些想法

谈小学科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一些想法
上陡门小学叶文顺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小学科学不设书面作业,课外可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这一改变的实施,使广大科学教师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使科学课作业的布置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探究式作业设计研究的意义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

但是由于受传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科学课的学习和作业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抄写和机械的记忆中失去了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加上家庭和学校的不重视,使科学课程的教学难以得到保证。

探究式作业与传统的作业相比有探究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

探究性作业下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很大的改变,学生不必死记硬背那么多结论性知识,而是更多富于生活信息,富有挑战意味,能激起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引导学生懂得搜集、处理信息,从获得知识中获得体验。

另外,其灵活、开放的特色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进行学习。

二、探究式作业设计的原则
1、设计作业要遵循“法度”
“法度”即为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等。

教师只有以此为准则,对此了然于心时,才能在设计作业时,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把握方向,突出检查、巩固、拓展的功能,使学生在作业中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完成作业,得到能力的培养。

2、设计作业要“多角度”
所谓“多角度”就是要求设计作业时从不同方面进行,如,可以从调查型、实验探究型、操作型、趣味型作业等角度进行设计,也可以设计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等类型,防止学生作业机械模仿,随便应付,而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设计作业要有“梯度”
作业设计不能过难,也不能太容易。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使作业内容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从而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否则,学生会从失败中失去信心,失去完成作业的动力。

三、探究式作业设计的形式
探究式作业设计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内容既体现情趣性又要有价值的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采用的较常见的科学作业形式有:
1、实践活动作业
(1)种植饲养。

种植和饲养活动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

在科学课中有许多内容是这类活动,比如,三年级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宝宝来了解动植物的生命周期。

这些课的内容并不是课堂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观察,通过种植和饲养从中更直接地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和神奇,
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产生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小制作。

科学课中的小制作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个研究专题进行。

比如,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需要的材料制造一艘可以运载货物的小船;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小车,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辆象“火箭一样快”的小车;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材料做一个“鸡蛋保护器”等等。

这些小制作活动都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或废旧物品进行,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东西,引领着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使用恰当的工具进行创新,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收集资料作业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而且更新很快。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和信息是有限的,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师通过作业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显得非常重要。

信息的搜集同样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进行。

比如,在学习了磁悬浮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资料寻找有关磁悬浮的信息资料。

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杂志等形式,获取一些最新的科学新闻,或了解一位科学家或者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后要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成小摘录、作好笔记或写出读后感。

3、科学日记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天真烂漫的。

他们是一群爱幻想的孩子,脑子里总会冒出许多个为什么,许多好奇的事。

这些问题、疑问正是科学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即提出问题。

但它们会象泡泡一样,很快就消失不见。

因此,可以鼓励学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科学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对科学的幻想以
日记的形式记载下来。

教师从中不仅能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逐渐解释或解决这些问题。

4、科学小论文
学习科学的过程一般以探究的形式展开,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过程。

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探索着,前行着,不断地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写小论文的形式就是一种展现学生探究思维过程的好方法。

5、调查报告
科学的教学过程一般以探究为中心展开,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过程。

有时探究过程还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为了详细、全面的记录探究的过程,写调查报告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6、试验计划
爱因斯坦说:“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

”科学知识来源于科学实验探索的结果,而我们的学生要学习这些前人的经验,更应该通过实验,它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启迪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除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使之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试验计划的制定就是实现这一
需要的有效途径。

另外,科学作业的形式还有观察记录、梳理数据采取的柱状图等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选择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四、探究式作业的评价
对学生科学实践作业进行检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更能了解其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对学生实践作业的检查,一般采取书面检查和口头提问的形式进行。

书面检查就是对学生完成的观察记录、制作的作品等进行检查,它是促进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口头提问主要针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实践作业,如养蚕日记、凤仙花生长记录等活动,教师除了经常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外,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达到检查的目的。

评价是建立在检查的基础上的,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让学生对实践作业充满挑战感和成就感,对科学学习充满乐趣。

因此在对实践作业进行评价时,我们不是非常非常强调作业的对与错,而是在情感上给予更多关注,强调的是好与更好。

我们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1)积分式:我们将科学实践作业按完成的及时与否、作业质量进行评分,并纳入学校“海娃拾贝”实践贝的积分行动中,让学生在获得实践成功的同时,得到期盼的实践贝积分,增加他们对作业的成就感。

(2)展示式:实践作业的优秀作品通过展示达到激励的目的。

我们将学生的作品或作品照、记录表、日记等在学校宣传窗的科技版块内进行展示,同时附上展示学生的照片,让全校师生都来欣赏他们的实践成果,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比赛式:为了保证实践作业的成效,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坚持完成实践作业,我们将有些实践作业如《养蚕日记》、自制橡皮筋动力车赛车活动、月相观测等列入学校科技节活动的比赛内容之一,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保证作业能较高水平的完成。

总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一段历程。

作业不仅是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作业,更是学生展示自我、自由发展、不断成长的舞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使学生乐做善思,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丰富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