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3、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无可非议”是指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而语句表示的是此设计“有些缺点”,词义太轻了
4、看是否“一语多用”。 如:在周末班会上,一向沉默寡言的李涛主动走上讲台,指手 画脚,慷慨陈词,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 评。这个句子用了该成语的第一个意思,是恰当的。
7、看与其他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就要防止避免重蹈西方国家曾 为发展经济导致生态灾难的覆辙,这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防止”与“避免”连用造成表意错误,应删掉一个。
8、看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有些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习惯,比如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如:成都五牛足球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 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的财力令其他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 上(多用于否定句中),此处却把它用于肯定句中,显然不恰当。
B.(5)(1)(3)(6)(4)(2)
C.(1)(3)(2)(5)(4)(6)
D.(3(2)(5)(1)(4)(6)
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方法 一、徽标类图文转换题 1、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的大小写和变体,以 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 2、说明(介绍)画面要按照说明顺序,比如时间、空间、逻辑 顺序。 3、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要联系具 体对象进行合理想象。 二、漫画类转换题 1、关注画面的构成元素,抓住矛盾。 2、分析细节,揣摩寓意(元素之间的关系,夸张处有弦外之音, 细节处有真正意图) 3、注意提示,抓住关键(标题、漫画中的文字)
(二)口语交际
考查学生与读、写能力并列的听、说能力,以及 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在具体交际情境中倾听、 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 感态度。重点考查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使用礼貌 用语和文明、和谐地利用口语语言交际的实际 能力。现阶段,主要考查学生在书面上运用口 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语气和应对能力,以及语言 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答:
格列佛游历到利立浦特小人国,看到国王用 比赛跳绳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作者借此抨击 了英国宫廷大臣们的昏聩无能,无情地讽刺 了高官厚爵获得者们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
8. 其它
考查学生的观察、联想、分析、概括、归纳及 总结等能力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的能力。如图表题、概括新闻、拟广告词、拟 标语、拟对联等。
对《课标》推荐的文学名著的内容要有一个清楚 的了解,最好能将每部作品读一遍,对每一部 作品的名称、作家、朝代(国别)、主要人物 及其性格特点、主要故事情节等列表记忆。
2、比较分类
把有关作家放在一起比较其朝代(国别)、作品、 课文选作。把众多的作家作品分成国内和国外 两个部分,再把国内的作家作品按照古代、现 代进行分类整理。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分别出自鲁迅的散文 集《朝花夕拾》和《呐喊》
C.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 着生命的灵气。
D.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他的小 说《最后一课》和《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都德
5.古代诗文
考查对古代优秀诗文的记诵、理解,以及简单分 析和运用的情况。考查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 直接填写上下句,全面考查学生的积累水平; 二是按要求进行理解性默写,与学生的思想认 识水平相联系;三是开放性表达,考查学生将 平时文学积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注意 正确、规范地默写,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诵 读、理解和运用古诗文,为后续的教学夯实基 础,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9.题型兼顾主观题、客观题。
衔接与排序题的解题方法
1、不论是语段中挖空排序题,还是纯粹句子排序题, 都要先通读所有的句子,明确这些句子形成的语段要 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意思,按照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选 填句子或排列句序。
2、分析上下句的连贯衔接,应注意以下几点:
A.关联词。关联词表示分句间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4.文学、文化常识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主要考查学生对初中七至九年级学段必读的古 今中外文学名著的相关内容知识的了解。考查 范围包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附录)中规定的必读的主要篇 目的相关知识。今后将有计划地加入书体常识 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自 己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 展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促进初高中教学的有效 衔接。
突破病句题十大诀窍: 1、看到介词与使令性动词不放过 2、看到动词连用不放过 3、看到否定词连用不放过 4、看到反问句中有否定词不放过 5、看到两面词不放过 6、看到关联词不放过 7、看到并列成分不放过 8、看到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不放过 9、看到表感情色彩的词语不放过 10、看到指示代词不放过
词语、语言题解题方法:
1、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如: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2、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词生义”。 如:老师看了小明的作文后,批评他说:“你的作文漏洞百 出,文不加点,全篇只有逗号和句号。”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
常识积累题的突破方法:
1、点——突破重点,点点到位
首先要牢牢抓住课本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出处 及文学体裁常识,在此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其次要 抓住典型的文学样式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开复习。
2、线——梳理成线,线线清晰
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一定内在的联系, 要从宏观上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概要识记。可以让时 间、朝代(国别)、体裁穿针引线,如宋词有两个派别: 一是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二是婉约派,以 柳永(初中课本没有选作品)、李清照为代表。我们可 以把“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三人的朝代、课文选作及 出处放在一起做成卡片。这种卡片内容灵活,条目清楚, 将众多文学常识连成一体,可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3、揣摩句子的语气(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 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些词语。)
4、标点符号占格和在行首的问题(7种点 号:、,;。!?)
2词语 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掌握以及运用的能力。 重点考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运用词语进 行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 3.语言 考查内容包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 运用语言,并根据要求,运用语法修辞等知识进 行表达的能力,以及识别或修改常见病句的能力。 主要考查学生在书面上运用语言的能力。
5、注意语句的顺序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注意书写准确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7、注意理解到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6. 应用文
考查学生能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拟写或修改常 见应用文的能力。如通知、请假条、留言条、 启事、申请书、倡议书、感谢信。做到内容明 确完整,格式正确。
B.意思有关联的词语。所谓意思有关联的词语,是指代 词、序数词、表相关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 词、同义近义词语等。
C.照应与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即上句末尾出现某词, 常与下句开头等词照应。
3、看看语言的节奏和音韵是否和谐。
例.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 A)
(1)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5、看使用对象是否正确。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 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就会犯错。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 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这里却用来形容人,显然是不当的。
6、看谦敬是否得当 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 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是谦辞,一般用于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 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使自己非常光荣。
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
施小计鬼神惊......”这首《临江仙》赞美的是梁山好汉 ,他
的足智多谋不仅体现在智取生辰纲,还体现在
、
智取文安县
吴用 使时迁盗甲、巧用双掌连环计、赚金铃吊挂、 智赚金麒麟、智取大名府、布四斗五方旗
如:请从下面四部中外名著中任选一部,通过简 要介绍一个最值得你回味的细节(情节),来 体现你对其中人物形象或作品中心的理解。备 选名著:《西游记》《朝花夕拾》《格列佛游 记》《童年》
(2)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3)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4)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
来越少。
(5)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
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6)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
己的梦想。
A.(5)(6)(4)(1)(3)(2)
字音题突破方法:
1、看是否违背拼音规则(大写、标调位置) 2、谨防误读形声字(酗酒、发酵;卷、券) 3、熟练掌握多音字(壳、龟裂、单于chan) 4、准确区分同音字(辩、辨、辫) 5、改正习惯性误读(解剖) 6、不受方言的影响(暂时zan)
字形题的突破方法:
1、字形分析法(木与树有关,禾与庄稼有关,一 棵树、青稞;月与肉有关,胳膊、肥胖)
3、面——划分成块,面面俱到
可以讲文学常识分成几块,形成小的系统来复习。如按诗 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分类,形成四个小系 统,掌握这几块知识。另外,每个作家,他生活的时代、 代表作也可以构成“面”进行复习。
如: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范 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的文学家。
6、语境辨析法(变换&变幻莫测,厉害&利害得 失)